在20岁的年纪,该选择奋斗还是安逸的生活?
今早起,看李宗盛的一场演唱会,唱至一半时他说了这么一段话:
在这么些年,当流行音乐人的生活都只能在娱乐版出来,变成大家剔牙买单之后的笑谈,是我们每一天在录音棚辛苦创造人心里面最深刻的痛。那,因为我想今天有很多圈内的朋友来这两天,所以我觉得我想借这个机会互相鼓励一下,我们这个行业是一个很伟大的行业,只有杰出的人优秀的人肯努力的人才能够出头,让我们互相努力,让我们的音乐变得更好。
不知怎的,我就这样莫名其妙的被打动了。听李宗盛的歌的人都稍微知道点:李宗盛出生北投,母亲是老师,父亲是开瓦斯行的;他从小成绩不好,从明新工专辍学搞音乐,20岁时每天背着吉他骑着摩托去送瓦斯,剩余时间便拿来练吉他。
这是一个蛮励志的故事,因为,众所周知,李宗盛终于走上了音乐人的道路,成为了著名的百万制作人,写了很多今天还有人在唱的歌。
没有人会预见自己是否会成功,或许用一句非功利性的话来说是这样:他们或许没有想过会成功,只想着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已经很不错了。只是这样,难免缺少动人之处,大众是需要传奇故事的,“我在某一天的时候突然预感到我必须做这行,而且我知道我能成功”,这样说的话,好多了。
这样也符合我少年时做的梦:二十岁时上天会给我降下一份旨意,叫我去做这个我会成功,会出人头地,功成名就,英雄年少,鲜花掌声。愈长大,这样的梦就愈淡,残存在心底成一丝妄念。并非现在不再少年,而且正当其时,也渴慕成功与出人头地,只是,想与做、说与做之间隔着一条难于逾越的鸿沟。在每次清晨倍加清醒的时候,明白只要八点起床后立即去做就可以了,什么沟什么坎的都只是在脚下。
“成功,吾之所愿也;安逸,亦吾之所愿。”至于如何抉择——两者可有抉择指出?或非做出选择不可?
安逸并非人生的唯一目的,成功也不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或许是对成功最好的借口。“喜欢”能支撑多久?三年?假如一直不见收效的话,人是会改心换意的。
至于说“去努力”,则在我的周围未见到一例,不是我的交友范围太窄,一个不努力、不思进取的人,交游再怎么广泛碰到的都是一样的人。每天不是被假鸡汤充斥便是被真砒霜灌溉。我应当是乐于这样的,否则怎不见我抽身而出?
“有受人尊敬的伟大人物告知我们,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要承认问题的存在”。问题是什么,或许当事人不清楚,旁观的人可以告诉他。
“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不管是想成功,还是想安逸,或别的,说努力、奋斗或许太空让人难以接受,吴承恩说,要诚心;路在脚下,取的经在走的每一个脚步中。
李宗盛拍过几个广告片,有一个我最钟爱,道尽他所有的心声: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念起处,林生迷雾,白鹭惊飞,而回首,是少年时的梦,是目下之妄念。所谓一步一数,即成功与失败,尽在脚下。
此念,居然,至今,不能或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