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悦读: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4)
文|张爱敏
柯利亚,一个顽童转变的真实历程。
掩卷而思,想起了曾经读过且分享过的一本书《十字路口的顽童》,深有感触。曾经的自己,面对“顽童”,侃侃而谈,自信满满,好像没有自己搞不定的事情。但现在,却常常感到无力,甚至绝望。
想起陶行知先生的告诫:尊重人类的理性,凡是人类都是可以教的,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而不是武力。
可是,面对顽劣的孩子、那些最不值得爱的孩子,我不止一次舍弃武力,呈现爱力。我总是对自己说每一个问题孩子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我不能改变孩子的生长环境,但我可以影响孩子,引领孩子走出人生的低谷。但说得容易,做好却是那么难。特别是2023年,我一次次因为“顽童”而跌入情绪的深渊,甚至不止一次崩溃。
但每一次我依然不认为是孩子的错,而是很固执地认为,孩子毕竟是孩子,也许最不值得爱的孩子最需要爱,甚至坚定地认为越是顽劣的孩子,越有难言之隐,我想查明真相:
也许那个暴躁的孩子可能有暴躁的父母,自己成了父母情绪发泄的工具;
也许那个爱打人的孩子在家也经常爱揍,从来没有发言权,更没有辩解的权利;
也许那个管不住自己的孩子从来没有被看见过,他常常被忙于生计的父母忽略,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这一切全靠孩子自己;
也许那个口吐脏话的孩子就生活在污言秽语之中,他的父母经常口无遮拦,双方吵架,指责对方,就是家常便饭;
也许那个漠不关心同学一出去父母就离异,他被当成了皮球被扔来扔去,被指责,被嫌弃;
也许那个总在课堂怪叫、发出怪动作的孩子患有多动症;也许那个经常哭泣亦或是对他人怀有戒备且不合群的孩子有了抑郁倾向……他所有的行为只是想吸引大家的注意,可是父母总觉得小孩子长大了就好,甚至有病耻感,对说孩子有病的人心怀敌意,没有及时对孩子的疾病进行干预和治疗。
……
但一位科任教师想影响一个孩子的力量太微弱了,甚至可以说微不足道。最最关键的是班主任,班主任的教育理念,班主任的教育行为,特别是班集体的教育力量。
而今正值复习迎考阶段,但总有一两个顽劣的孩童背道而驰,你让向东,他偏要向西。曾经看到一个孩子打瞌睡,然后就走到他跟前,帮他戴上帽子,很温柔地说,睡吧睡吧,睡饱了起来继续学习……
可是,他恶狠狠地睁开眼睛瞪着我,吓得我心里一哆嗦。后来,我旁敲侧击在班上分享了我的感受。并真诚地说“其实,我想要的结果是你很乖地趴下去,然后顺从地发出打鼾声,很有安全感地睡去……我觉得这就是爱的双向奔赴……情商比智商重要。”
有时,这样的小插曲不但不影响教学秩序,反而是一种师生关系的润滑剂,和谐了师生关系,放松了课堂气氛。幽它一默又何妨。
说到底,就是当我试着用爱力去走近孩子,去看见孩子时,也需要有孩子接得住啊!
教育就是一场修行,更是爱的双向奔赴。亲爱的孩子,你能感受到老师手持教鞭,目中有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