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上午讲座的老师没有广博的知识,没有清晰的思路,也没有认真做准备。听她讲课索然无味,我甚至对整个培训都产生了怀疑。
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优秀的专业老师多么重要。如果一个老师不专业不负责,就是“毁学生不断”。思考此事,激励自己:我要不断学习,完善自己,对自己的课堂负责,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负责。
下午徐教授的讲座触动着每个学员的心,他有广阔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对社会对教育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他敢于对现实现状说真话,能够真诚的对待自己及身边的人。让我们佩服的是他有广博的知识,喜欢上课,对大学生要求严格。他一直讲,中间没有休息,他将要结束讲座时,我们全体学员一直致要求他在讲一会儿。徐老师没有推辞,接着给我们讲文本细读的方法,大约讲了半个小时,他的电话响了几次,他开始挂掉了,后来对我们抱歉的说,可能家里有事,就讲到这里吧。
很多人把自己包裹起来,展示着不真实的自己。也有很多人眼睛只盯着名利,对自己有好处就做,对自己没有好处不做。听徐教授讲课,那是一种痛快淋漓的思想共鸣。徐老师讲了什么样的语文老师最受欢迎?我认为徐老师这样的表现就是“答案”。优秀的老师如同一杯清香的茶——茶已醉人何须酒,书能香我不须花!
徐洪军博士是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创意写作专业的班主任。他讲的题目是“文本细读和中学语文教学”,主要内容如下: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研究某个作家,读其所有的作品及评论,会有很大的收获。曹雪芹用了十年的时间写了《红楼梦》,我们至少用一年的时间反复读,读透建筑,诗词,礼节,饮食等等。
什么样的语文老师最受欢迎?字写的好,语言表达强,较高文学审美和作文分析能力,广博的文史哲知识面,具有浓厚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
读书比上课更重要。阅读有精读,略读,讲读,自读,朗读,默读等。文本细读其实就是精读。
什么样的文本需要精读?标准主要有三个: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教学。
真正值得精读的书——经典。何为经典?——经过历史的淘汰,时间的沉淀而流传下来的民族文化的结晶。经典不一定是畅销书,但一定是常销书。为什么要读经典?——民族的精神源泉。经典可以代替宗教。
审美的能力。什么是美?美在何处?为什么美?如果不美,为什么不美?哪里出了问题?语言不可替代性,文学的课堂,其他艺术代替不了“文字”,PPT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细节很重要”,让读者感觉真实很重要。
人文精神,电视剧《觉醒年代》,审美教育的倡导者蔡元培。司马迁对春秋历史的理解评价,借鉴。
文本细读的方法——慢,细,深。一部经典至少读三遍,第一遍“进去”(主观体验),第二遍“出来”(理性分析),第三遍“表述”(整体观点),比如写读书笔记或小文章。
直面作品:不带任何前理解,可以让你读出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来。要尊重自己的理解,别人替代不了的。
投入——物我两忘,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世界里面去,与文学世界里面的人物一起享受爱情,挑战挫折,直面生死,与他们一起歌哭,一起成长。做一件事投入进去!你认真工作的样子真美!
感性——全身心的感受,理解文学的魅力。读书不仅是在读别人,同时也是在读我们自己。
晚上吃过饭,我们十几个人到江边漫步,八位男士,三位女士,我们随着人流走在江边上。闲聊着,吹着凉风,花草树木展示着新生的活力,江两边的灯亮着,灯光倒映在水面上,形成一条银色的长龙。江上的桥特别有创意,有一座是彩虹桥,桥的颜色不断的变换着,桥与天上的圆月、江边垂柳、江水构成了一道美丽的图画,——长虹卧波。另一座桥叫做树叶桥,桥的两边站立着类似树叶的造型,“树叶”的顶端有一个灯光,好像很多的树叶挂着的露珠,我们如同行走在仙境中一般。江边的小山坡上有一座塔,它像一个皇冠点缀在山坡上。塔的后面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前面是江水,今天漫步如梦如幻,如诗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