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泰伯第八》10:上坡路为什么那么难走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这段话中,孔子做了个思想实验。在这个思想实验中,推演出了一个纷乱不堪的世界。孔子推演出的这个纷乱不堪的世界到底是怎样来的呢?
一、好勇疾贫
“疾”是厌恶、憎恶的意思。
“勇”是勇气、勇敢,勇由心发,心至则气至,气至则力至。好勇的根本是内心里时常勇猛精进,进而提起气力外显出来。在特定的情况下,“好勇”是一种美德。子路为政时,就曾在自己的治下崇尚“好勇”,任何真理都有一定的适用范畴,超过了一丁点儿就会变成谬误。好勇也是如此,在某些特定的情境礼,好勇未必就是好事。
什么情况下需要驱动内心的勇猛精进,提起气力来发挥呢?
好勇的“勇”往往表现在一时一事上,千钧一发的时刻,勇敢、勇气往往更容易外显出来。“匹夫逞一时之勇”、“好勇斗狠”就是这个意思,能够表现出来的为外人所感知的“勇”都是一时一事的,而贪恋这种能够为外人所感知的“勇”便是“好勇”。实际上,真正地勇猛精进是持之以恒的,是低调的,是一个人稳定的品性,是无需向外人道的。
“好勇疾贫”讲的是一个人好勇又憎恶贫困、贫穷的境遇。没有安贫乐道的心,内心里天然的勇猛精进必然倾泻在对贫困、贫穷境遇的不满上。内心里先自失去了安宁,心至则气至,气至则力至。好勇演进为愤懑之气,发挥出不满、不平之力。如此一来,或者揭竿而起杀富济贫,或者转向残害自己。不管是向外对已有秩序造成破坏,还是向内对自有系统进行破坏,所导致的都是同一个结果——乱也。
二、疾之已甚
清人李毓秀编订的《弟子规》中,有一句——“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这句话与孔子的话意思接近,因为《弟子规》是蒙学读本,写得浅显直白,不足以表达出圣人之言的深刻,但基本原理是相同的。
《弟子规》“疾之甚”的“之”是“人之恶”,整句话的意思是说:有意彰显别人的恶行本身就是在为恶,如果太过憎恶别人的恶行,不给人改过和立身的机会,必然会导致更大的祸乱发生。
孔子所讲的“疾之已甚”的“之”是“人而不仁”,“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的意思是说:对于不仁之人的厌恶、憎恨如果太过,不留情面,不留余地,不给迁善的机会,必然会引发更大的祸乱。
《论语·里仁第四》中,孔子讲:“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他老人家讲的“仁”,是一种内观的功夫,是要将眼光收回到对自己的要求上来。“人而不仁,疾之已甚”是一种外观,将眼光看向别人的“不仁”,对别人进行苛责与度量,这种做法本身就违背了孔子所讲的“里仁为美”。太过分地苛责和要求别人,不给别人留迁善改过的机会,让别人无以立身。“狗急了跳墙”,“兔子急了也咬人”,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导致更大的祸乱。
三、上坡路为什么那么难走
一个团队处在低洼地带时,才需要走上坡路,通过走上坡路赖提高团队的品质和地位,通过走上坡路将团队拉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上坡路为什么那么难走?
究其原因大概只有两点:一是好勇者逞一时之勇,这些人因为讨厌待在低洼地带,愤懑于团队所处的困窘,总会成为率先打破团队规则的人,使团队越来越不像团队,成为散兵游勇组成的乌合之众。二是恶不仁者太甚,团队的眼光不是盯着向上精进的目标,而是在团队已有的层级体系内,居于上层的人盯着下层人的“不仁”,一层一层的挑毛病,一层一层的推责任,最终将“不仁”之人,“不仁”之行逼到自暴自弃的地步,站在团队的对立面上,成为团队走上坡路的最大阻碍。
上坡路为什么那么难走,孔子从团队内部找到了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