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我带着孩子去公园玩。公园总有几个摆摊的小商贩正在售卖零食和玩具。我旁边站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他拽着妈妈的衣角,想要一只毛绒公仔,售价35元。
妈妈看了一眼标签,连忙摆手说:“太贵了,不买不买。”小男孩有点不服气,大声问妈妈:“那别的小朋友怎么都可以买?”妈妈义正言辞地说:“人家有钱,咱家没钱啊。刚刚玩了这么多项目都花了很多钱了,哪还有钱给你买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小男孩的眼神一下子黯淡了下来,他慢慢挪步离开,看到了旁边的棉花糖小摊,眼睛顿时一亮,兴奋地问妈妈:“那有钱买吗?”妈妈过来问了一下价格。老家公园的东西会贵一些,有颜色的棉花糖卖10元一支。妈妈皱了一下眉头说:“太贵了,妈妈没钱。”
两次被“没钱”拒绝,小男孩委屈地哭了起来,跟在一旁的爸爸有点生气地说:“你别一天到晚跟儿子“没钱”“没钱”的,咱家至于穷成这样么?来,儿子,爸爸给你买!”妈妈声音也高了八度:“我这不为了他好吗?小时候不懂得节俭,长大了花钱也大手大脚!”我看着小男孩脸上挂着泪珠,站在一旁茫然又窘迫的样子,无比心疼。
作为妈妈我能理解那位妈妈对孩子“哭穷”的心情。
很多家庭的“哭穷”并不是真穷,而是一种教育策略,一来可以当做拒绝孩子买东西的借口,二来想让孩子懂得节俭和自立。然而,整天对孩子哭穷,并不是什么好的金钱观教育,孩子也许会学会节俭和自立,但也会变得吝啬而自卑。
更可怕的是,物质上的匮乏尚可通过努力赚钱而缓解。
而精神上的匮乏,那种对贫穷的畏惧和对金钱的渴望,很可能伴随孩子的一生。
我就是那个深受其害长大的孩子。
我娘家是老家乡镇第一家个体户,5岁开始在店里帮忙没空做作业,批发零售我家店铺从来都是络绎不绝的人。我小学到初中学校没有一个老师不认识我,都知道我家有个大店面。可是我爷爷让我带着1毛,5毛的破币去交校服费,老师粘贴数花了2个小时才同意我把校服领走。想吃水果就买1元全包拿走的坏苹果,穿家里卖不掉的拖鞋硬是穿到小学毕业才能买等等“穷养”的事很多。家里大人告诉我家里很穷一定要努力挣钱。长大我才知道我爸在90年代赌博提着现金十几万去玩,最后几乎花光家里积蓄。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很在乎钱,我甚至有段时间觉得自己就是那个葛朗台女版,对钱只要数字,涨了就有安全感。
父母的“哭穷”,是在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地灌输孩子:钱是稀缺的,做任何事之前都要考虑钱这个前提。
久而久之,孩子在耳濡目染中也形成了一种“稀缺心态”,哪怕面对人生重大选择,依然用钱来衡量一切。
很明显我当初工作选择就一个工资标准,什么喜好,公司大小我都无所谓。现在想想还好没误入歧途。这几年一直从很多角度逼迫自己改变,深怕把这个思想传达给同同。
如果孩子从小把自己当成穷人,他一辈子就是“穷人”,体会不到钱真正的含义和幸福。
现在同同会在超市或者路过玩具店提出来购买家里类似玩具,我觉得不合理的话,我会告诉他我们家每个月有预算,这个月超过了,下个月我们再来规划看看。
他指着去过酒店说他还想去那吃大餐,我会告诉他,吃大餐是件很开心的事,妈妈希望同同和大家一起分享,等爸爸有空了,叫上爷爷奶奶一起去吃。
我让他看我手机里的云集APP,告诉他妈妈就是要把上面的牛奶,鞋子,衣服卖出去给其他阿姨,这样妈妈就挣钱了,就可以买你喜欢的书,玩具了。让他参与我的工作,比说挣钱多辛苦,来得实在多了。
所以每天晚上绘本后,他都会和我说妈妈挣钱,同同睡觉。
杜绝做心穷的父母,只有跳出“哭穷思维”,为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