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陪孩子写作业,我发现越来越顺畅,感觉很轻松,配合很默契。一是孩子长大了,自律意识与能力有了很大提升。二是自己在陪孩子的过程中,也找到了一些窍门,顺着孩子的节奏,一般都比较愉快。当然,要顺应孩子的节奏,一般做到以下几点:
不要打断孩子。这个很关键,尤其孩子沉浸与思考与答题中,最怕不必要的打扰,就像我们成年人在专注工作时怕别人打扰一样。如果被打断,就很难进入之前的状态,哪怕你再怎么督促、批评都无济于事。其次,孩子正在深度思考中,由于你的打断导致孩子思维不能连贯,再做也许就要从头捋一遍,既浪费时间,又惹的孩子不开心,让本该和谐的亲子关系添堵。第三,如果孩子个性强一些,或者本来就不痛快,因为你的打断,让孩子情绪激动,甚至甩开作业不做等不利行为。一次两次还情有可原,如果长此以往,破坏的不光是亲子关系,更可怕的是破坏孩子的专注力。如果真是这样,真的得不偿失。
不纠错。通过观察身边的朋友,如果说有一个通病,那就是不住的纠错。小学的家长尤为突出,因为人家会呀!初中次之,最听话的是高中的家长,一举一动都怕影响孩子,甚至是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唯恐发出一点动静,至于纠错,那就 不用说了。高中的问题在亲自沟通中已经解决了。初中的家长问题也有解决的矛头倾向。那就重点说说小学吧!家长切记跟在后面盯着,低段的孩子陪是必须的,但是不能一味的错一个纠一个,像一个警察一样,根本不像家长的样子,让孩子心生反感。
当然,发现错误也不能纵容孩子,最好是作业做完以后引导孩子学会自己检查,自己发现问题的习惯。如果孩子一时半会找不到问题,则可以锁定范围,让孩子在小范围内寻错、纠错。毕竟我们要引导孩子学会检查、学会纠错、学会学习,而不是简单的完成作业。
不加量。作业始终是老师和孩子的事,家长的意义只是督促孩子完成作业的协助者,而不是主体。如果家长错位,将协助角色转变成主角,就有可能越级给孩子布置作业。也就是那句熟悉的话:我做完了。那就再把什么什么做了。人都有惰性,孩子也不例外。你今天给他如果加量,明天他的作业有可能用了很多时间也很难做完。久而久之,不但没有起到好的作用,还在无意中助长了孩子的惰性。
而正确的做法是:加“价”不加量,这里的“价”是评价。只有成年人给足孩子评价,才会让孩子的积极性更高,长期下去,孩子的内驱力、自主性也调动起来了,更利于孩子的成长。
成年人就是孩子的榜样,你想孩子成为什么样子,就要自己先朝着拟订的目标努力,然后,再协助孩子向好、向善发展,不仅能遇见更好的孩子,还能建立更和谐、融洽的亲自关系,自然就能安安静静的陪孩子写作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