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印象里,论语里多格言警句,同时每一个核心概念其实都缺乏定义。就拿“君子”一词说吧,整个论语里出现了107次,二十篇里每一篇都有,角度不同、对象不同,让人难以把握其内涵。
尤其是,我们会遇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样的表述。
在市场经济、资源的配置主要依靠资本的今天,这样的表述好像过于空洞和说教,缺乏力量。
还好,来到《述而》一篇的尾声,我们遇到了一个具体的例子。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这天,陈司败接见孔子,劈头就问,你们以前国君——鲁昭公,是一个明白礼节的人吗?
关于鲁昭公我们需要知道三点,第一,他素有威仪知礼之名,恩,朱熹说的。
第二,他重视孔子。孔子的儿子出生的时候,他送给孔子一尾大鲤鱼,孔子特别高兴,把儿子起名叫孔鲤,字伯鱼。
第三,孔子要去拜访老子,是鲁昭公恩准和资助的,等于是特批了一个公费出国考察的名额。
《史记 孔子世家》: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適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適周问礼,盖见老子云。”
好,问题抛过来了。如果你是孔子,你的回答大概有四个选项:
A: 呵呵,咱们话还没聊几句,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B:不便评论,无可奉告。
C:我们先王素有威仪之名,他磅礴的一生有很多功绩blablabla……
D:我们先王当然知礼。
选A是尖锐的反击,选B是生硬的逃避,选C是巧妙地转移话题。选D是坦坦荡荡、理所当然。
在这样一个光明正大的外交场合,孔子想都没想就选了D。
接着,孔子说完就离开了。陈司败转过头将问题抛给了在场的孔子弟子巫马期,你几乎可以听得出从纸面上要喷出来的轻蔑笑意:鲁昭公娶了同血缘的太太,还换了人家的称谓,欲盖弥彰。这样的人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呀!你们老师还说,君子不结党营私呢。难道他不知道这个事儿吗?
巫马期跑回来转述了陈司败的话,满腹委屈。
孔子像你见过的所有智慧长者那样,接过这委屈,温然一笑。“恩,是我错啦。我还挺幸运的。一有错总有人帮我揪出来”。
从这里看出“知错能改”的君子之风是很容易的。稍微用心的同学,会问这样一个问题:陈司败为啥不一上来就跟孔子讨论鲁昭公娶妻的事?
很简单,他是真的想讨论“礼”吗?是真的想研究鲁国历史和国君家谱吗? 不是啊,他就是今天那种纯纯的黑子,那种键盘上指点了一天江山,终于抓住了对手一个痛脚,高兴得给泡面里又加一颗卤蛋的抠脚大汉啊!
和菜头:这样的网友我很熟悉,上网那么多年里我见过了太多次,就是那种突如其来的狂吠,就像你刚刚走路的时候硬塑料拖鞋不小心踩了他的尾巴,带着百分百的狂躁和百分百的恶意。但是,见到一条和见到一群的感觉完全不同。见到一条的感觉像是遭遇一条疯狗和他突如其来的自我,而见到一群的感觉则让人认为自己陷入了丧尸围城,不由得心生绝望。
陈司败的确成功地抓住了孔子理论和现实中的一个矛盾点。鲁昭公即使威望远播,在娶妻这件事上也确实做了错事。孔子是受过鲁昭公恩典的人、是臣子、是外交场合的官员,孔子能怎么说呢?
可惜啊可惜,善良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当陈司败如此行事的时候,他一生的格局已然注定。直到今天,我们都不能确定司败是个人名还是官名。历史里再也没有他的名字了。
君子把理想主义挂在远方,脚下的每一步都踏在实地。在具体的操作中,孔子没有维护一个虚幻的“礼”,而是维护了自己国君的名誉和自己国家的外交立场,同时也维护自己“忠”、“信”的人格操守。最后他又坦然认错,给了学生明确的是非判断。
君子不是头衔和说教,就是处世中具体的选择:知恩报恩,什么场合该说什么就说什么,不玩花招不玩套路。做了事情,不管随之而来的是好事是怀,都坦然接受结果。
——————————————————————————————————————————
【论语倾谈】:用新鲜笔调和严肃态度,就论语读论语。长期更新。
正在筹建新栏目【拆书日志】、【语言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