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很火的电视剧《唐朝诡事录》,我反反复复,看了五遍,大脑里依然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
走不了心,无能无力。
读书,则能勾我魂魄。
最近读几本好书——《草民》《小巷人家》《寒夜无声》。这几本书在微信读书上评分都很高,我的阅读感受也很丰富。
读《草民》,只因蔡崇达。因为之前他的《皮囊》和《命运》无可挑剔,且让我有一读再读的渴望。《草民》自然不能错过。我认为这本书与前两本依然是一个整体。都是草民,都是皮囊,都是命运。
读《草民》,有一种被时代浪潮打翻生命之舟后沉入海底的恐惧感与窒息感,最终自我挣脱命运的禁锢,终于浮出海面,获得了新生的希望。
读《草民》,如同读《皮囊》读《命运》,心如缀着一个不小的铁块,踉踉跄跄,不堪重负,又觉得似乎有模糊不清的痕迹,在眼前,影影绰绰,似曾相识,又难以言说。
我决定把这三本书放一起,再读一遍。也许模糊能变得清晰一些。
读《小巷人家》,人间烟火气顿时迎面而来。江南的小巷,七八十年代的人家。于我而言,很容易找到童年时代的熟悉感。恢复高考,知青返城,改革开放等时代变迁,让一方小院的几户人家,充满悲欢离合的酸甜苦辣。
读《小巷人家》,常常忍俊不禁。尤其是少年时代皮猴林栋哲,抢吃庄筱婷碗里的荷包蛋,抄袭庄图南的《我的高中老师爸爸》作文,年少无知的活泼天真,很容易产生代入感。
在特殊境遇下触摸到人性的阴暗面,并不能让人愉快,但值得深思。知青返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因为自身利益,争吵反目,甚至断绝关系。这是现实,也是人性。
《寒夜无声》是警察破案的故事。时代的印迹也十分明显,真实的素材进行艺术的整合,小说给了我很多的反思:这世界或许没有绝对纯粹的高尚,或许也没有毫无缘由的罪恶。
这部小说很多地方能引起我的共鸣。
她这些年,一直以为自己是个黑白分明、底线清晰、道德纯粹的人,可不知不觉中,就和被自己采访过的人一样,变得界限模糊。人情难为,对错难分,或许这才是真实的人间吧,每个人都活得半人半鬼的。
可人间哪有那么多纯粹啊?人性的横切面,肌理纵横,复杂难测,都在那灰度空间里来回摆荡,不敢轻易示人。
命运是什么呢?是两个嵌套的齿轮缓慢旋转?是山顶寺庙里一炷香灰的跌落?是人们在疲惫生活里的无奈借口……
很长一段时间,沉溺于安逸的阅读。安安静静地等待一个个故事拉开帷幕。中间或许也会心潮澎湃,也会涕泗横流,也会义愤填膺,也会暗暗神伤。但波涛起伏的情绪感受随着故事的落幕而渐渐平静,随着时间的点滴流逝以及新故事的开场,而消失殆尽。
我真的不希望这样,麻木于琐碎中。
除了读,真的还需要写。留下点思维和情绪的印迹。
语言不仅仅是意识的复现,语言更创造了意识。正是在不断的斟词酌句的过程中,意识得到生成,当你开始提笔写一个东西,你会发现源源不断的“他物”一同涌现出来,写作间,一个小点不知不觉竟然扩充成了一张平面。
如果我从今天开始一直写下去,不论写得怎么样,只是把我的感受准确地,尽量深刻地表达出来,而不是让它停留在模糊混沌的状态里。
写作会成为一根牵引的线,慢慢勾勒出我的轮廓,有一天,我一定能够看见自己,只要写下去,我就能看到!
“路过人间,我连同爱,把呼吸也写进日记。”
文字的力量很大,可以让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见证自己一路走来的成长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