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以小女孩的视角看了两个小视频,内心颇有触动,
忽然发现自己平日的行为是不是无意中伤害到了孩子?
视频一:小女孩跟爸爸讲述今天在幼儿园被打和还手的事情,而爸爸在一边忙着摆弄着电脑,小女孩抱怨爸爸没认真听,爸爸复述了小女孩的话语,然后要求孩子在幼儿园要友好相处。这个视频中爸爸没有体会女孩心中的感受,只是对事情进行了说教型。
这让我想到昨天晚上,孩子让我帮忙注册更新大疆的账号时,我当时是怎么做的?好像是先忙完自己的手头事情,才开始帮他找大疆的平台。记得当时孩子声音逐渐拔高,估计他当时很生气,对我的态度很生气。大疆的相关事宜是他非常感兴趣的,我也很支持他这个兴趣爱好,但我昨晚的态度估计让他误会了。我当时应该先停下手头的事情,看着他,跟他说声“宝贝,稍微等一下妈妈,妈妈2分钟后就给你更新账号”。孩子目前处于青春期,更希望能得到家长的尊重和理解。如果我能停下来,先说一声,他还是能理解的。我属于那种一做事情,很容易沉浸其中,忽略身旁声响的人。针对这一特点,我应该加强和孩子申明,有事一定要把我从当前的情景中呼唤出来,再说事情,要不然很容易造成不认真听不愿意听的误会。从内心上说,我很愿意听孩子说话,但因为思绪经常还停留在前面那件事上,经常给孩子留下了没听不认真听的印象。“孩子,对不起。请等一下妈妈,让妈妈转换一下思绪,认真听你说话”。
视频二:小女孩心爱的乌龟死了,小女孩不停地哭,爸爸让她不要哭,提出了重新买一个乌龟,看到女孩还在哭,又提出了去游乐场玩的建议。但小女孩还是不停地哭,表示只要这只乌龟。结果小女孩和爸爸两个不欢而散。
从小女孩的角度看,其实她只是想表达对小乌龟的不舍和伤心。
这让我想到平时孩子回来时对学校的事情的抱怨。我当时和他爸爸一般是怎么做的?好像只是简单的说教,应该怎么样怎么样。其实从孩子角度看,他只是倾述自己的情绪,抒发内心的感受。其实我们家长这时只需要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倾听。换位体会他的感受,做好情绪上的共情,对他的事情先不做任何“对与错”的评判。等他情绪平静下来后,再做适当的疏导和建议。
放下事情,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从今天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