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危机”是很多电影和小说的话题,说人到了中年就会面临家庭、事业一系列的问题,是力不从心、回天无力。
2010年,有一项针对34万人的调查,让不同年龄段的人给自己当前生活的幸福度打分,结果是中年人打的分数最低。从18岁开始,整个人生的幸福感是一条 U 型曲线。20多岁的人幸福感都很高,3、40岁开始下滑。平均到52.9岁的时候,幸福感到了人生最低点。接下来,幸福感会回升,随着步入老年你会越来越感到幸福。
这个研究被人重复过,结果相当可靠。有人在72个国家,对不同文化风俗的人分别做调查,结果都有这个 U 型曲线。那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一种理论认为,中年低落是因为失望。年轻人就算过得不好也总觉得未来还有希望;等到53岁的时候,人们终于意识到有些愿望是这辈子都实现不了,肯定非常沮丧。而53岁之后,他们就习惯了。期望值没有那么高了,幸福度就会上升。
但是这个理论解释不了,为什么连大猩猩都有中年低谷。有人让养猩猩的工作人员评估了一下各个年龄段大猩猩的状况,发现也是中年的大猩猩最不快乐。总不至于说大猩猩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期望吧?
但或许这个所谓的低谷并没有那么复杂,可能任何事物到了中间阶段都是低谷。如果你把眼光放远,考虑做任何事情的整个过程,其实 U 型曲线无处不在。
一个有意思的例子是,犹太教有个节日叫光明节,光明节一共要过八天。光明节的习俗,除了家庭聚会和吃传统食物以外,还有一个重要仪式,是点蜡烛。点光明节蜡烛是有讲究的:有专门的烛台,每次要拿着一根蜡烛去点别的蜡烛,第一天点2根,第二天点3根,一直到第八天点9根蜡烛——这样你总共要点44根蜡烛。所以光明节蜡烛都是44根一个包装。但实际情况是这44根蜡烛基本上都用不完,因为人们并没有做到每天都点蜡烛。如果你看每天点蜡烛的人的比例,它也是一个 U 型曲线。
第一天和第八天点蜡烛的人最多,中间这几天很多人就松懈了。不但普通人松懈,宗教信仰特别强烈的人也松懈。所谓信仰强,也只是第一天和第八天比别人更可能点蜡烛而已,中间大家都差不多。第一天和第八天是光明节开始和结束的日子,仪式感很强,而且很可能要和别人一起过,我们自然比较重视。中间这几天可能就无所谓了。
如此说来,也许 U 型曲线的根本原因是松懈。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做事总是开始的时候很兴奋,结束的时候很郑重,中间比较放松。你不太可能永远精神抖擞毫不懈怠,放松也是人之常情。所以中间点最大的危险,就是它会让人懈怠。但是,并不是所有中间点都是懈怠点,它也有可能是一个爆发点。
我们再看看另一项有关团队合作的研究。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召集平时不在一起工作的人临时组成一个团队,大家一起做一个什么项目。医院要组织全体医生出去旅游,可能会找一些医生代表开个会研究去哪里玩。银行要开展一项新业务,可能要召集各部门的员工讨论制定计划。公司临时要上一个新项目,可能召集程序员们集体攻关。
这些团队的特点是一群以前彼此并不熟悉的人,为了同一个目标,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特定的任务。研究者发现,这种团队项目的进展过程有个共同的模式:一开始都是长时间的无进展。大家刚见面都比较客气,互相认识,沟通想法,慢慢地会发生各种矛盾,总之是只有扯皮没有进展。但是到了规定时间的中间点的时候,团队会突然意识到时间已经用了一半了,得抓紧了。结果中间点就成了一个爆发点。人们会改变工作方式,结束扯皮,变得非常有效率,一直到把项目做完。
研究者们跟踪了不同的团队,发现这个转变几乎总是发生在中间点。而且这个规律也有实验支持。所以,中间点可以是一个爆发点,但这个爆发显然是有条件的。项目时间进行到一半,这是一个“不努力不行了,而努力一下还有机会”的局面。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人生幸福感是一条 U 型曲线。刚从学校出来进入社会的时候,人们都非常积极努力。你对自己要求高,别人给你的评价也好,你常常有进步的感觉,很幸福。等到了中年,人们会松懈下来,各种缺点就出来了。你的各种社会角色已经很稳定,没人约束你,也没人对你有更高的期望了,你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也就降低了。有些人到这一步,就变成了“中年油腻男”。你表现得松懈,社会就会给你相应的反馈,你就会觉得自己也确实不像样,你的情绪就会变得低落,到53岁的时候达到最低谷。
但中年毕竟是思想最成熟,考虑问题最全面的时候。你反思之后,会觉得生活还是值得好好过的,你可能会换一个活法,从此之后幸福感越来越强。那么,在中途部分就有一个关键词叫“懈怠”。当任何事情进行到一半儿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想到这个词。如果你把中场的哨声当作一个提醒,中场就是一个爆发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