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4 晴
写作,让人走向一条生命自觉与专业精进的道路。上午明霞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基于教育实践的主题写作”的分享是精彩至极。借用许建峰老师朋友圈的一句话,明霞老师的专业成长之路是“活生生的教育实践,水灵灵的写作主题,香喷喷的文字成果,硬邦邦的成长启发”。因为基于是教育实践,对于我们普通一线教师的写作非常具有落地性的建议。记录(积累)、思考、总结、提炼、指导改进、成长,同时写作又推进阅读,反过来阅读再来促进写作。明霞老师除了分享自己的写作成长史,更是结合自己的写作史给我们讲了“从自由写作中提炼主题”、“确定方向后进行主题写作”、“有明确要求的主题写作(征稿)”、“用别人的案例写自己的书(文章)”,不管是哪种,写作是一个认识自我、唤醒自我的一个过程,明确方向、坚定信念,写作不仅是为了对岸的美丽景观、也不仅是为了站在山顶“一览众山小”,而是在追逐的这个过程中的所经历的美好、所形成的成长力才是最宝贵的,这才是对生命的敬畏,有所行、有所留,走着走着······花就开了。
边听明霞老师的讲座,我也一直在对号入座,我也在思考我的论文成文的一个过程,其实不管什么文体,所经历过的千锤万凿的方式基本是如出一辙。听明霞老师分享前期的写作史时,仿佛说的就是我自己。
随性地写,写读教育经典的感悟、写学生的成长故事、写自己的课堂、写与学生关系的各种微妙、写自己的年度叙事、写自己情绪低迷时的状态······从18年5月确定大侠老师为导师时(虽然还没有入学、虽然还没有成为正式的老师),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起初写的最多的是读书笔记,后面走上讲台的前期仍然以读书笔记为主,读到某些特别有共鸣的地方,会加入自己的教育实践与作者对话;也会写下自己的教育困惑,然后通过阅读达到心灵深处做出指引;不读书不写作我真的会焦灼,文字也成了让我快速安静下来的最好方式,成了最能疗愈我内心的良药。
也因为前期的随性记录,让我积累了大量的素材,才得以后面的论文有资料可寻,也让我一步步挖掘自我,论文题目也从有关“教师自身认同”方面转入“师生关系”的探究。包括我的框架,改了无数遍,因为我不知道如何把零散而乱的这些随笔如何整理,然后进行提炼,找出内在的逻辑。
记得当时最让我痛苦的就是开题报告,就得做文献综述、做概念自界定、研究思路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而自己经历后,才知道这些都是必备的前期工作。明霞老师在举例自己约稿的分享时,接到主题后,都是会大量查阅文献进行通读,其实真正具有研究意义或者写作意义的教育随笔都是需要一定的理论做依托。做了论文后,才知道前人的研究对自己的研究是多么具有意义,而不是像之前想当然的认为写好自己的教育故事就好了。我们写好的教育故事,大多都是偏感性的,同时需要我们自己再进一步提炼,提炼隐藏在背后的理性。然后同时不能停的就是针对性的阅读,包括刀哥后面分享的他的禅学与教育的写作,都是写了后又进行针对性的大量的阅读再持续地写。
下午刀哥的分享“教师写作:从问题到主题”。教师是一项复杂的职业,每一天我们都能遇到不同的问题,而问题就是写作切入点。也就是学术论文里头提到的所谓的“问题提出”或者“研究缘起”。问题是点,如何点到线,也就是刀哥说的“问题到主题”,最后到一本书,也就是面。我的写作18年5月开始到2020年10月都是随性写作,当我整理我之前的教育故事后,艰难地做出了论文框架,后期才开始主题是写作,每天记录的都是为了我确定的论文来写的。
这样一看, 我的论文生长过程就是一部小型书籍出书的过程,提前经历了痛苦的历练,似乎对于未来的期待又更明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