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的一部《红楼梦》将世俗百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作者在作品中,赋予了每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而这些不同的人物终究说起来,不过是大千世界里,你我他的一个缩影罢也。
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在《红楼梦》作品人物中,我们看到了不同的为人处世哲学观。
今天,我们说说《红楼梦》作品中薛宝钗的为人处世哲学之道。
01 敏锐洞察, 懂得克制
薛宝钗在官商家庭中长大,拥有更多与人接触的机会,在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之下,她自小深谙人情世故,对生活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比如,她对贾母表达赞美之情时:“我来这儿已经有好些年了,留神看起来,凤姐固是精明能干,但再怎样也比不过老太太去。”
在谈吐说话间,薛宝钗用了“留神看起来”一句话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态度,这也说明了她是一个善于洞悉观察,留意生活的人。
又比如在猜灯谜游戏中,几乎所有人都猜到了谜底,除了迎春和贾环外,但是薛宝钗却迟迟没有猜出。
其实,并非谜底太难,而是她懂得谦逊、克制,懂得隐藏自己的锋芒。
薛宝钗可谓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一个懂得处世的人,永远保持着一颗谦卑的心,他们善于观察周围的一切,善于表达赞扬,善于卖人情,给自己留后路。
02 投其所好,懂得迎合他人
薛宝钗出生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从小接受封建正统思想教育,在待人接物上举止得体、温柔敦厚、不亢不卑。
在与人打交道时,尤其懂得迎合他人。
比如,在看戏的时候,薛宝钗会顺着贾母的爱好来点戏,贾母喜欢看热闹戏文,她就专点热闹戏,如《西游记》戏曲。
在家庭宴会上,贾母喜欢甜点,喜欢吃甜烂的食物,她就专门为贾母准备甜烂之食。
我们常说:“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待什么人,用什么酒。”这话用在薛宝钗身上,再合适不过。
薛宝钗之所以深得贾母的欢心,讨得姐妹们的喜爱,因为她懂得迎合。
迎合他人是一门处世学问,用对了,能将事情化繁为简,化劣势为优势。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懂得迎合客户,投其所好的老板,生意会越做越好;不懂得投其所好的老板,生意越做越差。
比如,A摊主和B摊主都是卖水果的,A摊主常年生意火爆,B摊主经常门庭冷清,研究发现,A摊主老板懂得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调整自己的水果种类数量。
在卖水果过程中,A摊主发现很多时候是苹果、草莓、提子等水果先卖光,于是他在进货时就有意多进一些先卖光的水果类型。
而B摊主则无所谓,他觉得,反正迟早都是要卖光,进多少不都一样,何必自找麻烦。
A摊主在卖水果过程中,会用心地记住老顾客的喜好,当老顾客买水果时,他会特意地根据老客户的喜爱为其提供精选的水果类型。
B摊主则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坚持有需要就会买,没需要再怎么精选也没有用的观点。
最后,A摊主获得了消费者的信赖和支持,生意越做越红火,B摊主生意冷清,每月靠着低薄的收入维持生计。
因此,投其所好,迎合别人不失为一种处世的好方法。
03 识大体,懂得自律
薛宝钗是一个理性的女子,她冷静、成熟、精明、自律。
在与人相处中,她识大体,善于隐忍而退、明哲保身,这也是她能够讨得长辈们欢心的重要原因之一。
比如当金钏儿投井自杀时,王夫人忏悔着自己的“过失”行为,害怕自己的名声受损。
薛宝钗为了安慰王夫人,巧妙地说了这番话:“姨娘是个慈善人,依我看来,他并非因为赌气而投井,或是因为跟井憨顽,失足下去的。他在上头受束缚惯了,这么一出去,当然要到处逛逛……即便真有这样的大气,也只不过是个糊涂人罢了,不足可惜。”
为了帮王夫人找台阶下,薛宝钗巧妙地将金钏儿失足的原因归为是由自我失足所造成的,为了让理由更为圆满一些,甚至不惜胡编乱造,歪曲事实。
最后,一场人命关天的大事就这样给她糊弄过去了。
又例如,贾宝玉曾开她玩笑称:“体丰怯热”,薛宝钗虽知这是个玩笑,但是还是很生气。
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悦”情绪,同时也为了避免自己的形象受损,她克制地把自己比喻成杨贵妃,称自己没有杨国忠一般的好兄弟。
这样的比喻既文明得体地回应了贾宝玉,又进一步反讽了贾宝玉的不解风趣。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是一场智慧的较量和斗争,不管是在什么年代,智慧博弈都一直存在。
有些人之所以能够在工作中顺风顺水、青云直上,因为他们懂得圆滑处世,懂得自律,知道哪些话该说,哪些事不该做。
04
良好的处世哲学,可以让自己活得开心愉悦,优雅得体,也让别人过得不至于太难堪。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就是一个时代社会的缩影,作品中出现的人物众多,人际关系复杂。
在这样一个大杂烩的环境背景下,薛宝钗总能从容、自如待人接物,这与她的智慧、才识、谋略离不开关系。
有人说,薛宝钗世俗、圆滑,太功利性。但是,身处在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谁又能否认她这样做是不对的呢?
人生在世,除了为世俗功利,还为了更好地活着。学会洞察万物,善于迎合别人,深谙人情世故,才能让自己活得更加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