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在十几岁的时候,就从他父亲那里获得了很多有关憨夺型投资模式的宝贵经验,父亲的谆谆教诲,他一直铭记在心。可以说在读大学前,就已经取得了工商管理学位。作者与父亲感情很深厚。“谢谢你,爸爸,我好想念你。”可见,良好的家教对一个人的成功、成材有多么重要。很少有儿子与父亲的感情如此深厚。
2.憨夺(dhandho)的意思是指“用低风险甚至是无风险的方法,努力创造财富”
3.投资变化缓慢、已经存在很久的行业中经营模式简单的企业。已经存在很久的行业意味着这个行业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商业模式。
巴菲特:“我们认为变化是投资的天敌。所以我们总是在默默地寻找一成不变的业务(商业)模式。我们不想赔钱,资本主义非常残酷。我们寻求的投资领域与每个人的必需品相关。”
变化很少的行业,护城河会很宽、很深,后来的竞争者不容易后来居上、颠覆行业模式。
4.在不景气的行业里对经营不善的企业进行抄底投资。
巴菲特:“不要指望出售某家公司能卖个好价钱。买入价一定要够划算,就算碰上了售价不高的情况,也能赚钱。”
巴菲特在21岁时就对投资悟道极深。21岁的他在给哥伦比亚大学的一群学生上课的时候,曾说过:“我要告诉你怎样致富。请把门关上。当众人都处在恐慌的时候,请变得贪婪些,能投资就投资;当众人都觉得利好时,你要常怀敬畏之心,保持投资的谨慎。”
处于低谷的企业是那些“浑身都是问题和麻烦”的企业。
5.持有一家企业的股票,即使过去、现在,乃至可预期的未来都是很好的,也不意味着要永久持有。纵观人类历史,每个伟大的文明和帝国,最终都无法摆脱没落的命运。
1911年美国最重要的50只股票,今天只有通用电气一家企业还存在着。可见,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长生不老。阿里·德赫斯在《长寿公司》中指出:《财富》500强里的公司平均寿命才40-50年。而一个相当成功的企业,大约需要30年才能跻身500强之列。
6.尽管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管理的资本超过1000亿美元(作者写书的时候,该书美国版出版于2007年,书中数据截至到2006年),但依然是由巴菲特一个人负责管理这个公司的绝大多数资产。此外,巴菲特也是北美最大的一家拥有18万员工公司的CEO,他还每周花10-15个小时玩桥牌。显然,即使管理超过1000亿美元的资金,他依然还有精力和时间完成其他事情。
7.大家都知道巴菲特和芒格是极为亲密的合作伙伴,但很少有人知道巴菲特住在奥马哈,而芒格却住在洛杉矶。两人一个月就打几次电话,每年见面的次数也很有限,最少是3-4次。
巴菲特虽然会就一些问题、投资项目问芒格,但伯克希尔的投资最终是由巴菲特一个人说了算。有时候,如果芒格不看好某项投资项目,或者对这项投资持有怀疑意见,巴菲特依然会我行我素继续投资。这也展现了巴菲特非凡的自信。
8.乔尔·格林布拉特是非常出色的投资者。他为人低调、40岁出头,过去20多年里,一直保持了年化收益率高达40%的投资回报。这样的成绩非常了不起。头一个十年,他甚至保持了年化收益高达50%的记录。
巴菲特在他投资生涯的前10年(1950-1960年),他取得了50%的年化收益率。1950年,他才管理几千美元,1960年管理几百万美元。乔尔·格林布拉特在他投资生涯的前20年管理几百万美元,之后的10年管理好几亿美元。随着这两位投资大师管理的资产大幅增长,年化收益率在逐渐降低。资金越大越对投资的限制越多,越难取得好的年化收益率。
9.推荐的书:
乔尔·格林布拉特的《赢得市场手册》
威廉·庞德斯通的《财富公式》,描述了凯利公式的内涵,投入凯利公式提示的数额的1/4为准。
斯文森的《不落俗套的成功:最好的个人投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