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的是,无论什么时候,功利主义总是存在的,功利主义原本就是一种哲学主张,哲学范畴的功利主义,也称效益主义,是道德哲学(伦理学)中的一个理论。提倡追求“最大幸福”,就如雷体沛所言:“人类的生活与发展离不开功利追求,也不是所有的功利化都与人文价值水火不容,全属魔鬼性质。我在这里批判的是当下我们把功利神话,把其抬高到称霸一切的至高无上的位置的做派,这种过份的、疯狂的、扭曲的、不讲底线的、丧失了文化涵养的功利化,才具有魔鬼性质。”
今天教育生态中功利主义,亦如雷体沛先生所言“我们很多人都成了这个魔鬼的帮凶,这已经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各种山头,各种模式,各种主义层出不穷,你还不能质疑,你一质疑,就成了另类,就成了众矢之的,许多人需要的是粉丝,是所谓抱团取暖。
我曾在一篇文字中,有以下的言论:
费尔南多•撒瓦特尔认为“教育任务具有保守主义的一面”,保守主义是强调既有价值或现状的政治哲学,是相对激进而言的,而不是相对进步而言的。哲学层面的保守主义提醒我们,当激进主义盛行的时候,我们要宁愿采取比较稳妥的保守主义的态度和方式。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学校外部世界某种冠以“经验”、“奇迹”、“样板”、“模式”的之类的东西忽然间甚嚣尘上时候,当各种评比、检查、验收、督导等不可抵抗的“评价”、“检测”扑面而来的时候,作为学校管理者是不是应该以谨慎的态度来回望历史,守住那些已经被历史和时间证明了是正确的方式和经验的东西,以提醒自己不要脑发热,一股劲地跟风呢。
学校教育需要一种安静祥和生态,这种生态能让每个孩子自由活泼地在学校各个角落行走,奔跑,安坐,发呆,嬉笑,大打闹的,甚至甚而至于让孩子忽略了上课的铃声。
教育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更需要顺乎天理,尊重自然,多一点“无为而治”的意识,许多时候,无为远甚于有为,学校管理者与其它行业的管理者相比,恐怕更需要一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意识。所谓无为而治,并非不治,强调的是不乱为,不妄为,强调的遵循人的生命发展的规律,要恪守道德底线,坚守教育伦理,当然还要要符合社会规范,顺应时代需要。
哲学层面的保守主义并不等于因循守旧,主张的是在在吸收与同化中有所发展,有所提升。学校教育要坚守教育为人的目标,不偏离,不扭曲教育应有的目标和主张,并持之以恒在践行主张的道路上,中正、平和,看准了方向稳打稳扎。教育者唯有始终保持对生命,对教育的敬畏之心,方能不为外界的种种喧嚣所干扰,甘于在寂寞中慢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