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学相长

很幸运,小学时候被老师安排给其他同学补课、讲题,这是一段难忘的学习经历。

当我在给其他同学讲题目的过程中,需要把题目、每个条件、用到的公式、如何快速计算等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努力让同学听懂。讲与听的互动,很考验我个人对知识、题目的理解,只要有一点我自己不懂,就会卡壳或讲的不清不楚,同学会听不明白,是一次失败的教学。

为此,可以把老师这个角色独立出来,看到老师的教学过程:任课老师是自己备课,然后给学生讲课。备课是自己学习理解,扣出学习重点内容,所需要讲解的例题等。讲课则是把自己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用自己的思维和语言讲述出来。有时老师会卡壳,当场重新思考再讲解;有时同学提出一个新的问题,老师需要课后想想再来讲,等等。课堂中常见的现象,揭示了有效学习方法。         

教学相长,原意指教授知识和学习知识是相互促进、相互增长的。没有单一的教,更没有单一的学,教和学是一体的。学习,是输入过程,输入方式多样,却都是为了获得知识,让知识化为己用。教授,是输出过程,用来解决遇到的问题或创造自己的产品。

现代社会中的错误观点在于:大多数人重视输入过程,不惜代价的往大脑里塞知识。他们认为输入大于输出,凡是学习不好、解决不了问题,都是输入出了问题。于是拼了命的熬夜看、请家教等,效果还是不好,陷入了死循环,得出一个“我的孩不是读书的料”的谬论。

相反,还有的重视输出。有一个网络小故事,一个农民伯伯家有两个孩子,为了省钱让一个孩子上学,回家后给他自己和另一个讲课,不懂的第二天问老师,回家接着讲。如法炮制,两个孩子长大后都上了清华北大。也许故事是虚构的,可故事阐述了输出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可以说,学习是为了“获得”知识,进而输出。输出能作为检测你是否“获得”知识的一个方法,当你学了很多知识、看了很多书、听了很多课,依然成绩不好、解决不了现实问题,说明是你没有“获得”知识,故而无法运用知识。你能够输出多少,就说明你学到了多少,也就是教学相长的简单版本。

从小到大,很多学生都没有完全掌握知识,就被迫进入下一个年级,知识结构到处是漏洞,就像一座房子,四处有阳光射进来,一点都不坚固。自然也就无法支撑起后续的学业,也无法解决自身遇到的问题。这就是基础不扎实的副作用,会给以后人生的每一步都带来负面的影响。

有效学习需要“以教定学”,每一个知识点都掌握了,能完美的输出了,再去学习下一个,这会让你的学习成绩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偷偷告诉你,这也是曾国藩的学习方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