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的时候,每买一本书,都会在扉页上记录买书的日期和地点,这一本早已泛黄的高尔基的《童年》,是买于县城,时间是1995年3月28日。当时看得很认真,精彩的句子用铅笔画了横线。只不过时过境迁,很多内容早已经忘记了。借书给同事,还回来的时候突发奇想,我也再看一遍。
年少时候看《童年》,觉得高尔基很可怜,童年过得那么苦。从小没了父亲,不久母亲又丢下他离家出走。在暴躁凶残的姥爷的皮鞭和柳条抽打下成长,好在有个慈祥的姥姥。但是姥姥也会因护着他挨姥爷的暴打。后来母亲回来,他本以为幸福来了,然而母亲改嫁,继父根本就不要他。他只能和姥姥姥爷过着越来越贫困潦倒的生活,后来靠捡破烂和偷东西卖勉强度日。只上了三年学,到他母亲去世,他的童年也就结束了。这就是当年看完这本书留下来的零星记忆。
时光的流水,匆匆而过,二十二年后,人到中年的我再读此书,与当年看热闹和读故事时候的感悟有所不同。一边被作家精彩的语言吸引,一边为作家笔下人性的善与恶所震撼。
高尔基用孩童的眼光和语言写他的自传体小说《童年》。其中不乏童真和童趣的语句。“大公鸡往篱笆上飞,差一点掉下去,它显然是生了气,引颈大叫。”孩子眼里的世界,也会在苦难的现实中体现出忧郁来。“寂静充斥了整个空间,郁郁的心中也无声的地凉了下来,人也变得有气无力。只剩下思绪在飘荡。”“飘荡的思绪裹着忧伤的衣裳,在无垠的天际行走,翻山越岭,越海跨山…”诗一样的句子随处可拾。“秋天的傍晚,五彩缤纷的草木瑟瑟地在凉风中抖动;明净的天空中,有寒鸦驰过”。读到这样优美的句子,不由得会想起我们的古诗词“枯藤老树昏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高尔基在《童年》中对人性的描写,更是入木三分。他在充斥着离奇,黑暗,仇恨和残酷的姥爷家,艰难的成长过程中,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他的舅舅雅可夫弹吉他唱歌的时候就像一个天使,可是和另一个舅舅米哈伊尔为争夺他母亲的嫁妆大打出手的时候,就变成了恶魔。柔弱的娜塔莉娅舅妈,能干的又会跳舞的小伙子茨冈,沉默的“好事情”,眼盲的格里高,爱撒谎的彼德大伯,团结又快乐的上校家三兄弟……每个人物,在童年的阿列克塞的眼里,都有着不同的命运……
那大段大段描写姥姥与姥爷的祈祷词,幼小的阿列克塞在姥爷和姥姥不同的祷告声中体会着他们口中不同的上帝的惩罚与慈爱……小家庭折射出大环境——不难看出作家童年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混乱与贫穷。
在那样一个阴暗压抑的环境中,阿列克塞也有他的快乐。虽然生活困苦,可是他有能干又慈祥善良的姥姥,姥姥有讲不完的故事与童话;和团结友善的上校家三兄弟玩耍;和忘年交格里高、“好事情”、“彼德大伯”一问一答的说话……大人在大人的世界里相互勾心斗角,面对童真的孩子,再残暴虚伪的人,也会有善良真实的一面。如她残暴吝啬的姥爷,也有慈爱的一面,教他识字,读诗,在圣象面前祈祷忏悔……人性从来不是非黑即白,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作家用一个孩子的视觉看周围的人和事,一点点打开这个世界的善与恶……
合上书,感慨万千。那样一个困苦不堪的童年,却没有让高尔基长成“歪瓜裂枣”,反而成就了一代文豪。人生如果可以选择,谁都想选择一帆风顺,幸福安康。谁又能选择苦难与挫折?但是在没得选择的命运面前,苦难,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大时代的混乱,小环境的困苦,没有压制住高尔基好奇的天性,吸取知识的欲望,和逆境中坚韧不拔的性格。正因如此,才会有敢于高呼:“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那只傲视狂风暴雨的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