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李翱
一部《明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明朝,汉族在中古史中最后的一个政权,在某种程度上是最不应该被改朝换代的一个朝代,但是历史却没有那么多的假设。
很多的时候我们在谈论明朝的时候都会说某某皇帝长期不上朝,导致政治的懈怠,朝政腐败,但是历史却并没有给我们过多的假设。
明因何而亡。在英宗,在嘉靖,在万历,熹宗或者崇祯。
在长达百年的时间,我们可以看见在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朝代的更迭很少像明朝那样突出的:
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公元1629年:李自成起义
从后金的建立到公元1644年明朝的覆灭或者直到1661年南明的覆灭,这一切的时间都过得那么快。
这种快是对应的领土的沦陷和政权的覆灭,例如:西汉到东汉的中间间隔时间除却了王莽的新朝的15年中间的政权更迭时间也就2年之久。即使以隋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公元610年到唐朝建立的618年这个足够拍N多的隋唐英雄传的时代,也仅仅只用了8年。那么明朝了,明朝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很多的东西我们似乎无法解读,自1500年,这个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明朝似乎与世界脱节了,但是我们在关注某些人物的时候我们却发现,总有那么些耀眼的人物还是存在的,那么在明朝内阁中的人了,那么那大时代的百姓了。
为什么在历经了爱好道家的嘉靖在30年不上朝的万历或者在爱好木工的天启,在长达近百年的时间中,我们看到了最为无法理解的皇帝的基础上,为何在一个爱学习不好女色的崇祯帝的面前灭亡了。
明亡之祸,在谁之手。
也许这个论点太过大了主流的结论:明朝是亡于内忧外患,是前期政治腐败积压爆发的结果。
当然,这种论调在任何朝代灭亡之际都可以引用。你只要贴这种万金油的标签就够了,因为他的覆灭是不争的事实。
公元1629年崇祯二年,李自成起义。距离上次起义已经有258年了。这是覆灭明朝的第一推手,明朝先亡于内患再易于满清之手,以至于那洪承畴,范文程汉族之臣均有一条:敬明贬李,拉近与汉人关系。而自1627年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勤奋最想做一个有为之君的皇帝在做什么了.......
崇祯是幸运的,在万历经历了万历三大征的时代,明朝依旧是完全有能力解决那些问题的,这个政府的还是很有力量的,知道天启帝这个木匠的爱好者依旧对满金还有农名起义呈现压制状态。公元1626年(天启6年)努尔哈赤在宁远之役战死。历史总是有着些许的意外,天启7年本因该在历史上更有作为的木工皇帝明熹宗却因病逝世,临终之前还不放心他的信王弟弟,给他推荐可用之人: “皆恪谨忠贞、可计大事“。
可是那个朱由校口中:”吾弟当为尧舜“的弟弟上台的第一件事情即除却了魏忠贤,以至于自己在明朝大厦将倾之际,念及魏忠贤事功,吩咐手下太监曹华淳,收集魏忠贤遗骨葬于香山碧云寺。而后代对于崇祯的皇帝的评价多流传孟森的结论: “熹宗,亡国之君也,而不遽亡,祖泽犹未尽也。思宗而在万历之前,非亡国之君也,在天启之后,则必亡而已矣。”及其为崇祯鸣不平,这是命运的不公么。
在 康熙对于崇祯的评价则略显中肯:“总由生于深宫,长于阿保之手,不知人情物理故也”。
历史似乎跟崇祯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一样,一个一心想做尧舜的它却成了亡国之君,而他的木工哥哥,30年不上朝的爷爷......似乎比他跟更适合当皇帝。毕竟那么大的家产都败在他手上。而东林书院的顾宪成是否知道自己创建的东林书院成为了大明灭亡的加速器:那个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东林人。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是那群读书的人错了,以至于在清朝初期依旧有南北党争,”两党各亲其亲,各友其友“。而魏忠贤在那个时代, 为巩固个人权势,未免有党同伐异、残忍歹毒的罪恶一面,但从他曾经力排众议、大胆起用辽阳战败后遭受谗言的熊廷弼,不徇私情、果断罢免宁锦一战中畏缩不出的袁崇焕,曾抛开私怨、违心推荐赵南星、孙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等诸多方面,可以看出他还是心系国家、讲求原则的。魏忠贤主政期间,国内形势良好,辽东局势平稳,这层能力、这种魄力、这份功绩,还是应该被认同和肯定的。
历史,从来都是文人书写的以至于后世的文人在其所处的立场,及清朝的文字狱,及各种对于明朝的政治的抹黑,树立自己的正统的形象。
对比在大陆的另一边。
1640-1688的英国资产阶级大革命。
1689年英国颁布了:《权力法案》。
而同时代的康熙28年,这个中国历史上唯一帝谥号带:圣字的帝王(是不是有天龙人的感觉),清圣祖,刚刚与俄罗斯打了一场惨胜的战争,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所谓的惨胜利,是建立在战争规模,战争投入和结果对比的情况下来的。而类似的战争对比万历抗日援朝结局可见一般。
历史从来都不是只有一种声音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