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二OO九年的八月十四日,患病在床达半年之久的祖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得知这一噩耗时,我正在学校给学生补课,顿觉心情黯然,颇有几分沉重感向我袭来。
本来,我对祖父的去世是有心理准备的,但不是那一年,而是两三年之后。因为,他的病情只要控制得好,加上较好的照料,再活几年是不成问题的,医生是这么说的,家人也这么认为,并已作好了长期照料的准备。
记得七月初刚放暑假的时候,我曾回去探望过他老人家一次,见到祖父面色红润,能吃能喝,思维清晰,认为并无大碍。哪知,还不到两个月,祖父竟离我们而去了,去得是那么的悄无声息。
听二爹说,祖父去世前几天,吃不下东西,水也喝不下,浑身软绵绵的,毫无力气,人也消瘦了不少。祖父仿佛对自己的生命之灯即将燃尽已有预感,多次念叨着“不行了,会死的”,这迥异于生病之初,他对治疗充满信心。
我知道,祖父身体好时,在家里很难坐得住的,经常是早出晚归,很有规律。这不得已的卧病在床,该让他的内心多么难受!祖父承受的痛苦该有多大啊!既有身体的,也有心理的。
随着病程的延长,祖父的内心已不像当初患病时所表现出来的那份急切和急躁,他一步步,一天天地变得平静了,康复外出成了一个遥遥无期的等待。然而,无情的病魔还是过早地夺走了祖父的生命。祖父安宁地离开了人世。
祖父是一名教师,活了八十八岁,也算是高寿了。祖父出殡那天,镇里的教育组领导送来了花圈,并在祖父的灵柩前致悼词,满怀深情地缅怀和高度评价了祖父的一生。镇里的退休老教师协会也为祖父送来了花圈和挽联,许多的退休老人前来为祖父送行,向祖父致意。我想,祖父的在天之灵该是欣慰和满足的。
【二】
祖父一生的命运,是与时代紧密相连的。
解放前,祖父上过私塾,念过经馆,成了农村里少有的有文化的人。后来,祖父开门办学,教了六年私塾。解放后,祖父被转为公办教师,直到一九八一年退休,得以安享天年。
祖父二十岁的时候,曾与本村的几个年纪大的人去江西往家里运木材,不料途中碰到一队日本兵,不但抢走了所运木材,还被抓去做了苦力。鬼子只要年轻的,其他几个年纪大的都被放回。
祖父在做苦力之余被关在一处山洞里,受尽非人的折磨。每天仅能吃两颗颜色发黑、拳头般大小的垃圾饭团,做工稍一迟缓即遭棒打,双肩被碗口粗的木头打得抬不起来,肿得老高,留下了严重的伤痛。后来被打得不能做工时,又面临着被抛入长江的危险。
终于,在被抛江前夕,在一位于本地伪政府当区长的亲戚的营救下才死里逃生,捡回一条命。回家后,家人花重金请来一位擅长推拿的老人,用了一年时间才总算治愈了祖父的伤病。但到了七十多岁,每逢下雨变天,祖父的双肩又隐隐作痛。
日寇与许多的中国人,不但有国仇,而且有家恨。痛苦的记忆伴随着祖父一辈子。在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之际,祖父写下了一首《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以抒情怀。诗中写道:“曾记日寇逞凶狂,赤县无辜遭祸殃。金陵城下卅余万,芦沟桥畔更惨伤。九州人民齐奋战,八年鬼魉自投降。纪念胜利五十载,中华大地放豪光。”祖父苦尽甘来,他的欣喜、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解放后,祖父一直辗转于本镇各中小学,教书育人,乐此不疲。虽然知识分子一度被人看不起,受到贬斥,工作中碰到过许多的麻烦和挫折,但祖父总是以一颗坚持和忍耐的心来面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尽管如此,祖父依然感念党恩。在工作上,孜孜以求,精益求精,诲人不倦。他信念坚定,相信终会云开雾散,风雨过后是彩虹。祖父在一幅《自勉》联中写道:“甘为孺牛献身祖国顶支柱,愿作园丁培桃育李成栋材。”这充分表明了祖父献身教育的心愿。
祖父曾说,他对现今的大好形势和幸福生活十分满意,精气神十足。一九九五年冬天京九铁路通车之际,他欣喜之余,很快赋下了《赞京九》一诗予以赞颂:“京九铁路一条龙,贯串东西南北中。辟出大地阳光道,胜似银河击太空。特色社会见异彩,改革开放政策通。海不扬波惊宇宙,国际歌声赞华荣。”
【三】
在生活方面,祖父一贯俭朴,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却又热心公益事业,乐于助人,从不计报酬。
祖父膝下一共有七个子女。由于他长年在外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家里的事很少顾及,全由在家务农的奶奶一人操持。子女年幼,嗷嗷待哺,家庭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祖父是家里的顶梁柱,他有限的工资除了自己必要的开支外,全部用来养家糊口,补贴家用。但由于子女众多,依旧是捉襟见肘。一家人的日子虽然清苦,但也和和美美。
长期的艰苦生活养成了祖父节俭的习惯。去世前的十几年,祖父的工资比原来多了,但他从不乱花钱,除了改善生活、保证营养和有利健康之外,他对穿着从不讲究。祖父一直穿着那几件老式中山装,总也舍不得换成别的,裤子破旧了,也不买条新的换上,总是缝缝补补接着穿,直到不能再穿为止。
二十一年前,我刚参加工作时,为祖父买了一件棉袄,他很喜欢,但除了当年穿在外面外,此后就一直穿在里头。我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穿在外面怕弄脏了,穿在里面更为暖和。谁知,这竟是去世前十几年祖父身上穿的最好的衣服,每到深秋初冬就穿上,第二年春未夏初才脱下。
退休后,祖父变得清闲了,开始过着颐养天年的日子,心情也特别地好,知足常乐。他在一首名为《感怀》的诗里写道:“生逢盛世精神爽,特色社会有余香。”
平时,除了子女有时请他帮忙做点必要的事情之外,他更多的时间是用来自我支配的,通常是跟老哥们、老朋友一起打打牌,聊聊天,听听书,看看戏,倒也自得其乐。有时也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
九十年代初,各地兴起了续修宗谱的热潮,祖父受邀参加了宗谱的续修工作,并为续修宗谱作序,工作积极,深受乡人好评。续修宗谱历时一年多,投入的工作量十分巨大,报酬也甚微,但祖父并不在意。
祖父不但热心续修宗谱等公益事业,对乡邻请托的事也十分热心。每逢春节,祖父总会应左邻右舍的乡亲们的请求,帮助他们写春联,这一写就是好几十年。有时一写就是一天,甚至吃团年饭之前仍在帮人赶写对联。
祖父不但古书读得多,而且读得好,肚子很有墨水,才思敏捷,往往结合主家情况,稍加思索,就出一幅好对联。他的对联大多是即兴创作的,合情,合理,合时,合人,深得乡亲们的喜爱。
我刚读小学时,祖父就教我写对联,小学高年级时,我家的对联就是我自己写的。初中时,我已开始用自己创作的对联了,这全得益于祖父对我的熏陶。
【四】
由于退休了,时间相对充裕,祖父延续并发展了自己的一个爱好——创作诗词对联。
退休前,祖父偶尔创作了一些诗词对联;退休后,祖父将以前的创作进行了一番整理,并接着创作了不少新的诗词对联,参加了本镇诗词协会的一些活动,也可算老有所乐吧。
二〇〇八年国庆期间,我回到老家,特地到祖父那里探望并同他聊天,不知不觉聊到了他的诗词联的创作。祖父兴致颇高,谈起了他创作的一些诗词对联,并为我一一解释。
我感到这些诗词联里包涵了许多传统文化的东西,而这对我的专业非常有用,便提出请他专门为我抄在本子上,以后回来拿,作为学习、珍藏的资料。祖父高兴地答应了。
不料几个月后,祖父就病了,不能下床了。大年三十那天,祖父病得十分厉害,我们就在当天晚上将他送到了隔壁镇上的较大一点的医院医治。出院回家后,祖父一直处于卧床状态,我也就不便再向他提及抄写诗词一事了。
祖父去世后,我又想起了此事,不知祖父抽空抄了没有,或抄了多少。在他遗留下来的一摞旧书里,我发现了两个用白纸装订的小本子,一个已经写满,用的是毛笔写的蝇头小楷,十分工整;另一个还没有动,都是空白的。
看来,祖父并没有忘记此事,但遗憾的是他没能将其创作的诗词对联全部写下来,可能是想日后慢慢回忆着写吧。哪知,尚未写完就身患重病,无法再写。祖父的这本集子,我将永远珍藏着,因为那里面溢满祖父的心血、情思和对我的关爱。
【五】
祖父对我十分痛爱,非常关心我的成长。
记得小时候,我要吃的、玩的,他总是给我买。路上见面时,他总是给我几颗糖吃。他刚退休时总挂在上衣口袋里的那支用于教学的双色圆珠笔,我觉得很好玩,就要来了,饶有兴趣地写着字。
我发高烧,叫来祖父用清凉油为我抹身子,从前额到四肢,还有前胸后背都抹遍,睡一觉,烧就退了,不打针,不吃药,这是他的拿手好戏。他还为村里许多的发高烧的婴幼儿抹过,十分见效。我患腮腺炎时,下巴和脸肿得厉害,他就扯药草根捣烂给我敷上,两天后病就好了。我受伤了,骨折了,他带我上医院换膏药,做治疗。
祖父总是鼓励我要好好读书。他怕我身体跟不上,还给我买来整盒的蜂王浆。我上初中时,祖父花十元钱为我买了一只电子表,当时他的工资才四十元多一点,而靠他供给上大学的细爹还没有毕业;我读大学,学费未凑齐,祖父特地为我写信向远在上海工作的细爹借钱。我大学毕业之前,祖父特地写信给远在鄂州和武汉工作的叔祖和姑爷,让他们帮忙联系工作,受到了他们的高度重视,答应全力帮忙。
祖父总是这样不遗余力地关心和爱护他的孙子,期望孙子今后能有点出息。
后来,我选择回到本县一中教书,祖父也很高兴,他说,教书是一项好职业,风不吹,雨不打的,他这一辈子就喜欢教书,鼓励我努力学习,把书教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与老朋友聊天时,提起自己的孙子在一中教书,祖父总是很自豪。
【六】
而今,祖父去世多年了,他还有哪些愿望未实现?他是否还有什么遗憾?我不得而知。但祖父儿孙满堂,他自己晚年也很幸福,我想,祖父应该是感到欣慰的。
在国力越来越强,人民越来越幸福,全社会同铸中国梦的新时代,教师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尊重,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做一位人民教师是有前途的,也是幸福的。这也是老一代教育工作者所期盼和追求的,毕竟,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幸则国家幸,教育强则国家强,新时代的教师是大有可为的。
祖父,尽管您的人生曾是那样的充满艰辛,但是,您的品行是那样的坚忍而正直,待人是那样的宽厚而善良,于晚辈是那样的关爱和寄望,于己又是那样的节俭而随意,于工作是那样的认真而勤勉,于生活是那样的知足而长乐,于国家是那样的感恩和礼赞,于未来又是那样的乐观而自信,您就像那一抹慈光,永远照亮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