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7.8《自己培养自己》第一部分 观念与情怀 P3~34
序言中,李老师梳理了自己的成长之路。从最初的热情到今天的功成名就,李老师一次次问自己:我还能在往前走一步吗?一次次实现专业的发展与超越!这是一个不断丰富自我的过程,是一个“自己培养自己”的过程,不断地实践,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李老师用他的一生践行着“寻找那个让自己惊讶的‘我’”。读来,令人心生敬意。
第一部分《观念与情怀》,内容如题所示。
一.名师是“打造”出来的吗?
我们的教育环境中,领导善于发现并喜欢打造名师,以增强学校的影响力,营造“奋进”的氛围;一部分老师,热衷于被“打造”,用各种名号证明自己。近几年,越来越感觉,“内涵式的发展”对于学校、老师、学生才更具有意义,创设一个常态的成长环境,让想干事的人心态平静而从容“自己培养自己”,从而实现自由——让理想自由高扬,让心灵自由绽放,让个性自由舒展,让思想自由飞翔,让每一个教师成为他自己价值和尊严最本色也最灿烂的标志!
二.“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
李老师的一节课用一篇小说《一碗清汤荞麦面》在一群二年级的孩子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六年级时“梦想中心”再见面,因孩子们的成长而感慨、感动。我想,迷恋孩子们的成长,是每一个老师永远的温柔、执着、幸福。
三.何以迷恋“应试教育”的锁链?
“于妥协中坚守理想,艰难而执着地探索素质教育”是当下一线老师主流的认知与实践。或许,有一天,现实情况(大环境、每一个个体)允许......
四.我是怎么成为所谓的“教育名人”的?
李老师,新教育研究院院长,69本著作,在我们看来,功成名就,是真实而又令人敬佩的;然而,文中的谦逊与对于职业“幸福”的阐述,更是真诚而更令人尊崇的。李老师说,自己的过人之处在于:第一,很纯粹很真诚,而且至今没变;第二,很专一很执着,同样至今未变;第三,有浪漫情怀,一直把教育当作诗来写;第四,有儿童视角,喜欢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第五,勤于思考,细腻而敏锐,能够从一些琐碎的或者说人们司空见惯的地方思考一些问题;第六,乐于写作,笔头很快,记录了许多原汁原味的“教育现场”。 我想,虽然我们的目标不是成为所谓的“教育名人”,但李老师的这些“过人之处”,值得我们每一个老师学习,自己培养自己,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着的自由人。
五.和教育恋爱,并结婚。
这一节,有一段关于“职业认同”地表述,深以为然:对教育职业而言,年轻时我觉得技术最重要,因为每天面对那么多事儿,我得知道怎么做而且做得好;后来我感觉到超越具体技能的,是一个人的智慧,即包括知识、理解、联想、情感、逻辑、辨别、分析、判断、包容、决定等多种元素在内的综合能力;再后来我发现比智慧更重要的,是爱心;而现在,我认为超越爱心而居于首位的,是“职业认同”。因为如果连自己的职业都不认同,再多的爱与智慧,都没用。教育,不是外在的强迫,而是自己的选择;不是为别人做,是为自己做。
六.因为单纯,所以幸福。
这一部分内容,是关于“李镇西研究会”的,有成立的初衷、活动的组织、教师的成长...... 最让我感动的,是研究会老师们的成长故事:自觉选择,自主发展,自由生长;朴素的行动、执着的追求、坚守的姿态...... 心为火种,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只要走在路上,早晚都会遇上庆典。相信,我们这一群人 这追寻职业幸福的路 纯粹、美好......
七.教育要有“儿童视角” 。
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 李老师在这部分引用了陶行知在《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中对未来教师的告诫,深深触动了我,分享给大家:“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元的慷慨。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而没有得到‘优’,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会儿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陶行知之所以成为不朽的教育家,与其说因为他首先有一颗伟大的爱心,不如说他首先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变个小孩子”。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儿童视角,绝对当不好老师。
“观念与情怀”,问自己,这样的观念与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