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7/ 10分,3.5/ 5分。
看过话剧,才会来看电影。经历了推迟又提档,还在平安夜点映,未免有些想赚钱又底气不足的纠结。巧合的是,貌似笔者看的每一部话剧电影,都看过原作。
你好疯子是饶晓志的一部严肃绅士喜剧——一直搞不懂为何要如此定义——代表了他的风格与水准。就剧情来说,大家看同类题材电影多了,就不会觉得有何惊艳之处,基本都老调重弹,特别是片尾字幕中的彩蛋,让影片更像大家耳熟能详的类似电影诸如致命ID。这个彩蛋,既是对剧情的一次惊天大逆转,以符合电影开头铺设的悬疑感,但同时也是对已经足够圆满收尾的画蛇添足,破坏了影片尾声营造的温馨氛围。即使没有这个彩蛋,影片结局也足够完美。
剧情处于架空世界背景,看上去是北京,其实放哪哪都一样,也就不存在切合具体现实问题的契机,反而能够审视一下整个社会文明。这么说也许有点耸人听闻,但这一点也许是最吸引笔者的地方。一个精神病院,七个疑似疯子,从素不相识,到内部关系的几次重构。起初大家都对局势茫然,头脑灵活的记者率先站出来全面分析态势,并号召大家形成集体统一对抗精神病院。然而危机发生后领导开始混乱,记者犯下大错,粗暴的出租司机用武力夺得主导,其余人迫于恐惧只得受其指挥。好景不长,司机的暴力威胁引爆巨大矛盾,记者复出平息纷争,领导权却归属由律师、医生、历史老师三人获得,提倡礼仪道德与社会文明,通过向精神病院妥协承认自己是疯子然后用良好的治疗效果来表现自己已经恢复正常。
从此七人社会趋于稳定。然而纵观三个阶段,记者的领导看似民主实则非常混乱,闹剧频发,没有行之有效的领导手段。司机虽然暴力独裁,但是大家对食物的分配最公平,抵抗精神病院的行为也高效开展。到了三人议会时期人人友善、社会平和,却没有什么卵用,又回到了无计可施的地步。特别要说说七个人的背景,众人中唯独司机的社会地位最低、文化程度不高,医生、律师和老师则代表了最高的文化阶层,算是精英阶级。可惜又一次危机发生,三人议会代表众人进行投票,并在慌乱时刻开始滥用大家不认可的代表权与表决权,由此态势再度逆转,记者和司机联手以暴力手段打击三人议会,企图再夺领导权。影片对疯子的定义之一:不具备正常的社会法则与秩序,体现不出一个正常社会人应有的行为。而这几次权力纷争,抵抗精神病院的行为,看上去就是一群疯子在群魔乱舞。
影片还抛出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如何让一个正常人证明自己正常,这个问题可以引申到方方面面,比如让一个没有抄袭的人证明自己没有抄袭等等。这时候我们会发现,往往指责一个人有错、不正常很容易,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他人无法理解的行为。而对于坏事大家总是宁信其有,一个简单的质疑就能推翻所有的无罪辩护。所以影片得出的结论就是,证明一个正常人是正常的这件事本身就不正常,从而诱导出剧情中最关键的悖论。精神病人的另一个定义就是,他们总认为自己没有得病,而七个疑似病人要想出去就必须向院长证明自己没病,他们越企图表现自己的正常反就越显得不正常。
突然想起一个综艺节目,你正常吗,这似乎就和本片的一些话题异曲同工,怪不得要把ELLA请来唱一唱电影的推广曲。
说起话剧电影,大家质疑最多的可能就是所谓电影感。改编作品有很多,但没有一种像戏剧改编电影一样,已经有一种服装、化妆、道具、舞美、布景乃至表演的范例摆在面前。最省事的改编方法就是把舞台从剧场搬到摄像机前,其他什么都保持一模一样,甚至演员也是原班人马,不需要重建叙事方式、不使用蒙太奇手法、不必玩转剪辑。
拿本片来说,无论话剧还是电影,都没有在一开始就抛出多重人格的话题,这么做自然是想要在结尾来个反转和升华。电影前半部分落在了严肃的喜剧这种矛盾风格上,可惜严肃是有了,喜剧效果却不明显。影片前半段重点在制造悬疑,引发矛盾,详细刻画人物,通过大量道具细节为后半段的反转布线,话剧感很重。但当危机开始发生,七人社会的争执愈发激烈,观众越来越相信这七个人都是疯子的时候,电影叙事顺序却被打破,有另一重时空间的事件开始平行乱入,前面所布的线发生作用,多重人格的线索开始爆出并明晰起来。此时电影表现手段逐渐丰富,镜头转移、场景切换、不同时空间的剪辑都更具电影的观感。相比驴得水、夏洛特烦恼、十二公民,本片确实更像电影一些。
其实从别的作品形式改编成电影极大程度丰富了电影的套路与模式,也为当下原创剧本愈发艰难的时刻注入了新的灵感来源。但是拍电影不是写文章,人人皆可写文章发表意见,但不是人人都可当导演。只希望以后跨界的导演们能够至少让他们的作品看起来像一部电影。
(史歌出品,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史歌
2016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