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进入到第一单元第3课《种子长出了根》的教学。在这一课中,教科书出示了上节课的种植杯,让学生观察种植杯中的种子并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去年采用的方法是每次上这节课时,将种植杯拿到教室给孩子们观察。今年在思考了前两节课和这节课的联系之后,选择在第一节课《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准备解剖用蚕豆时,就多泡了一些较为饱满的蚕豆;等到在第二课《种植凤仙花》时,用这些在课堂上制作了种植杯,并放置于每个班的教室里,供学生长时间观察;等到这一课描述种子萌发过程的时候,学生就有很多的观察经验(比如根总是往下长,芽总是往上长),能够踊跃地分享,并能顺利地将第一课解剖时候发现的冒出的小尖端(胚根)与这一课种子先长出根联系起来,由解剖认识结构,猜测先长根到根据种植的观察事实,确认“种子萌发先长根后长芽”。这样的过程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很牢靠的。
另外,由于种植杯一直留在教室里,孩子们会一直关注着,并且照料,甚至和其他班级进行对比,有了参与感,爱护植物的意识就自然地生发出来。
这周也有部分班级的蚕豆种子萌发得极好,作为对孩子们的激励,我将种子们移到了小花盆里,继续放在教室里生长。这可以作为这一单元观察凤仙花之外的很好补充。
最后就是基于以上处理和孩子们的反馈带给我自己的一些收获:
1.留心每一课之间的联系很重要,尤其是这一单元每一课之间材料的衔接,这既让教学具有整体感,也让学生的学习是逐步推进的、有逻辑的;
2.植物单元考验孩子的耐心,需要教师适时给予一些仪式感,如手做一些标签,轮流制的植物照料员;
3.身体力行地让孩子看到你对植物的用心,引导他们发现生命的坚韧和植物的生存智慧;
4.哪怕是同一袋中的种子长出的根也各具特色,各美其美,孩子也一样。
5.结果固然重要,过程才是最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