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茫茫书海里找书,容易眼花缭乱,在图书馆找书借书就有这样的感受。
上周在图书馆搜罗一番,随机打开了《刘墉家书:做个快乐的读书人》。短短几个小时就看了大半,朋友也说,你这看的速度真快。
之所以看得快,那是因为这本书的内容是简单的,朴素的,也是温暖的。因为这本书是刘墉给自己十岁女儿的家书,他的内容是根据生活里家里的一些小事,娓娓道来藏在其间的人生之理。
为什么想记录和分享这本书呢?因为在一页一页的翻阅中,真的感受到藏在字里行间的,属于一个父亲的温柔的爱,文字里传递的温度让自己感受到了。
说来书里的那些道理都懂,你让我过一周了再提及具体的内容,想来是模糊不清的,但是看这本书的感受至今深刻,有个这样的长辈,不管是爸爸,还是其他角色,愿意这样耐心而温和地跟你解释人生种种,对于刘墉的女儿小帆是一种幸运,而对于看到这本书的读书,那阅读其间的抚慰也是一种幸运。
想来吸引自己打开这本书的原因之一是标题:做个快乐的读书人。现今提及的社会标准更多是关于成功与物质相关的单一维度,也有些内容在告诉我们维度不仅仅如此,但仍然不可避免困在这个标准中。倒不是一定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就可以,而是本身这也是生活里的一部分,生活里种种因素杂糅在一起,有些剪不断理还乱还说不清之感。
发现寻找发自内心的快乐能力少了。就如自己明明昨日还在体验没参加的音乐节享受当下;一觉醒来想到一些工作事项,想到未来的一些事情有一种漂浮不定的焦虑及不愿面对不想面对的冲撞感。能够真正做到专注当下,工作的就好好工作,生活就好好享受生活的态度其实真的是一种豁达。因为很多时候,很多人都是一边有不得已而为之的心态工作,一边在该沉浸式体验生活快乐的时候又觉得好似偷来的幸福这样的不安。
刘墉在其中的一篇文章中跟女儿说:读书的时候沉浸其中,做个快乐的读书人;而生活里许许多多的事情,何尝不可以用同样的态度待之?但说来简单,真正去做到的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自我的修炼。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