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舍方得的第8篇原创文章。
前段时间看了一部美食纪录片《发现中国:美食之旅》,可谓是BBC出品的英国版的《舌尖上的中国 》,由来自美国芝加哥的谭荣辉和来自台湾的黄瀞亿2位华裔名厨讲述中国各地的独特美食和民俗文化。看完第一集《北京篇》,就被其中一位北京大妈介绍的京味煎饺种草了。
对中国人而言,饺子是一种普通却不简单的食物,一张面皮,包上荤素细馅,下锅烹煮,在平常,它是充饥的碳水化合物,节日里,它就成了某个仪式的道具,沾染了厚重的历史味道。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说:“食物不只是好吃的,而且也是用作思考的”,这个说法指出了食物的两面性。
关于饺子的来历,民间有这样的传说:东汉末年,御医张仲景告老还乡,见百姓冬天捱饥受寒,耳朵冻伤,于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温热的草药熬制“祛寒娇耳汤”,熬好后施舍给穷人,再把剩下的羊肉和药材捞出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食物下锅煮熟。喝了汤,吃了娇耳后,人们浑身发暖,两耳起热,这样便治好了人们冻伤的耳朵。据说张大夫从冬至舍药直到大年三十,后来每当一年最冷的时刻来临,人们就模仿张大夫做娇耳煮食并喝热汤,称之为“饺耳”、“饺子”。
民间传说现已无从考证,但据史料记载,发面技术大约始于东汉,汉末馄饨、饺子才成为流行的食品,二者都是将面擀成片状,内实以馅。三国魏张揖《广雅》中言:“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古代馄饨、饺子本为一物,只因食于除夕子夜时分,故有“交子”名。
《发现中国:美食之旅》北京篇中,2位华裔名厨谭荣辉和黄瀞亿来到藏身北京胡同深处的一家美食学校,向一位北京大妈学习正宗的北京饺子做法,探寻穿越千年流传而来的中国味道:饺子皮倒也无他,正常和面擀面即可。主要精髓在于馅料,首先将上好五花肉剁成肉末,香干、香菇、胡萝卜切成细粒,粉丝用开水泡软,和香菜一起切碎;所有食材倒入盆中,加入油、盐,再加一点老抽,增加馅料的质感和色泽,最后还加入了2味关键的调料:黄豆酱和甜面酱。将馅料搅拌均匀后,就可以包饺子了。
包好的饺子有2种煮法,一种是水煮,另一种则是油煎:将饺子放入平底锅中,加水加到饺子高度的三分之二处,加一勺油,再加三五片姜和七八粒花椒,盖上锅盖小火煎熟,最后淋上几滴香油,一盘外焦里嫩、口感十足的煎饺就出锅了。看完总结了一下:饺子做法基本沿循惯常套路,点睛之处在于以下2点,一是馅料中加了黄豆酱和甜面酱,饺子馅恁多了一份浓郁的酱香口感;二是煎饺子时加了姜片和花椒,将饺子面皮中的小麦清香和肉馅的脂肪气息生生勾引出来,香气四溢。
看完视频,忍不住跃跃欲试,捱到周末,跑到超市买回各种食材和调料,冲进厨房依法炮制了一盘京味煎饺, 蘸上醋和辣椒油,拈箸入口,顿时香留齿颊,香干的咸香,胡萝卜的甜味,粉丝的清新,一古脑涌入口腔,让人心里好生满足啊。
稍微加点酱料,原本普通的食物就能变换不同的味道,我想生活应该也可以如此吧。
【原创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