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低龄的幼儿来说,要想解决他们拖拖拉拉的问题,家长的应对原则一是帮孩子理解做这件事跟他有什么关系,二是想办法刺激孩子的行为动机。而具体的方法,则有以下五条:
第一,提前准备,是预防磨蹭的好方法;
第二,给行为增加竞技性;
第三,解决孩子内心“如果没做到又会怎样”的问题;
第四,提要求时干脆利落,避免“碎碎念”;
第五,将一个大目标分割成几个小目标,多设时间节点,稳步推进。
对低龄的幼儿来说,要想解决他们拖拉的问题,家长的应对原则无非以下两个:
一是帮孩子解决一个核心问题:“做这件事跟我有什么关系?”说实话,家长很难回归到孩子的视角去认识世界。其实孩子并不能很好地认知“穿衣服”和“全家一起出门”之间的关系,也不太明白“赶快睡觉”是为了给明天养精蓄锐。我们有必要帮助孩子解读:现在所做的这件事,跟他到底有怎样的关联。
二是想办法刺激孩子的行为动机,激发孩子进入“做点什么”的身心状态。人在懒洋洋的时候,肯定不会特别主动地做这做那。一个不在状态的孩子,跟不在状态的大人一样,对一些没有吸引力的人和事,真的提不起啥兴趣来。有时道理太复杂,跟孩子说不通,倒不如直接刺激孩子进入比较好的身心状态,还更能促使他们紧张起来。
而具体的方法,则有以下五条:
第一,提前准备,是预防磨蹭的好方法。
第二,给行为增加竞技性;
第三,解决孩子内心“如果没做到又会怎样”的问题;
在很多家庭,孩子是不用为磨蹭“买单”的。他们再磨蹭,家长也会让他们准时到校、作业写完、衣服和鞋子穿得整整齐齐。既然磨蹭没有代价,那为什么还要勤快呢?磨蹭总是要付出点代价的,这样对勤快的人才公平。
第四,提要求时干脆利落,避免“碎碎念”;
我很想表达一句逆耳的忠告:很多时候,请家长少说两句废话,谢谢。“苦口婆心”是很多家长的常态,为了让慢吞吞的孩子做点什么,家长有时会变成《大话西游》里的唐僧,提要求变成了“碎碎念”,力度和效果都会大打折扣。让孩子干啥你就说,提要求就干脆利落。军队里,每一个命令都很直接:“稍息!立正!向右转!”让人听了就想跟着动。在家里也应该借鉴这种方式,提要求的时候不用严厉,但有必要做到够直接。
第五,将一个大目标分割成几个小目标,多设时间节点,稳步推进。
很多家长喜欢给磨蹭的孩子定下一个“最终期限”,比如:“9点前必须睡觉!”“最多再玩20分钟!”但使用这种粗暴的方法未必能有好的效果。这其实涉及最后通牒效应,就是为某个行为强制设定一个硬性截止点,可以影响拖延的行为。对于身在职场的人士来说,“最后期限”(Deadline)则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它的力量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