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反映说:6岁的女儿太要强了。
比如,手工课上,老师布置了一个很难的任务,并告诉孩子们,如果遇到困难可以举手请助教老师帮忙。
但女儿却坚持要自己完成,老师看她做的艰难主动要帮忙都被她拒绝了。
下课后,所有同学的作品摆在一起拍照,女儿看着自己并不完美的作品流泪了。
妈妈赶紧抱着安慰:你的作品挺好的。
女儿崩不住了,哭出了声:我应该可以做的更好的。我应该可以自己完成的。
妈妈有些担心,这种好强的个性需要干预吗?
先简单区分一下“要强”。
一种情况是,孩子很要强,这次失败了,哭一顿,就找原因想办法,下次继续奋战,直到胜利。我们暂且称之为真要强。
一种情况是,孩子很要强,这次失败了,哭一顿,再哭一顿,就没下次了,或者找理由推责任,好一点的会找另一个事做,但大概率还会重复这个循环。这个类型我们暂且称之为假要强。
不知道这个孩子是属于哪一种。不同的好强类型干预方式也不一样。
无论哪种,妈妈首先要做的是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
这个妈妈也想这么做,但好心不代表能办好事。抱着孩子,这个动作是对的;你做的挺好的,这句话就说错了。这句话不仅起不到安慰的作用,实际上还否定了孩子的基本认知。孩子难道没有基本的好坏判断吗?她就是因为明确的知道了自己作品的不完美才难受的,才流泪的。这时候你却说“你做的挺好的”,这不等于在说孩子傻吗?
这时候,如果想说,可以这样:妈妈知道你心里难过,来,妈妈抱一会。如果不想说,直接抱一会就行,还可以摸摸脑袋,抚摸抚摸后背。
孩子在情绪里面,说多了没用,甚至有害。切记。
等孩子情绪平稳了,父母第二步的干预方式就要根据孩子的“要强”类型有所区分了。
如果孩子是真要强,那就帮孩子分析分析没做好的原因,也可以直接给孩子再创造几次类似的机会,鼓励孩子再去尝试,在实践中慢慢的摸索经验,增长能力,直至成功。
真要强的孩子像优秀运动员,一时的失败固然难受,但他们会很快鼓足勇气,并通过切实有效的努力、训练去获得成功。
如果孩子是假要强,一般就不会再去尝试了,因为这次的失败伤害了她幼小的心灵,她怕了,她必须退回到一个安全的地方把自己保护起来。
这时候父母就要放慢干预的脚步,给孩子一段修复的时间。然后,慢慢引导孩子去练习类似的但难度系数较低的手工课程。这样做有两个小目的,一是让孩子长本事,二是让孩子长信心。等父母认为孩子已经恢复了自信,已经具备了相应能力的时候,就可以让孩子继续去爬那座曾经让她受伤的山了。
如果孩子是假要强,父母一定要格外用心,一定要想办法给孩子调整过来,一旦让孩子形成一个不良的行为反应模式,那可就是一辈子的事了。
有什么疑惑尽管问
我们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同路人
关注同名(蓬勃育儿社)微信公众号收听音频内容,有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