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回老家,少不了特意去看望本家门里年纪最大的长辈,我的七婆。七婆生于解放前的旧中国,年近九旬且身体健朗,我每次回老家都必须买几样好吃的陪她去坐坐。
寒风里掀开门帘,昏暗的光线里,七婆盖着被子躺在炕上。房子中间的铁炉子为了省煤也封了火,但已逼走了室内的寒气。
见我进来,七婆立即起身开了灯下地,边捅开炉子边念道:“政府检查呢,不让搭炉子,下午你碎爸回来就要拆了。”坐静后我问七婆冷不冷,衣服穿的多少,铺盖厚不厚,暖不暖和?七婆说:“不冷,有空调用,现在衣服既薄又暖还轻快,也穿不烂,被子也不像原先的死套子既重又冷,现在是既轻快又暖和!”
我知道七婆他们年轻时的情形,尽管我家原来成份高是当地的“好过儿”,但穿衣铺盖却并不华丽,也不保暖。听七婆言语间透着满足和幸福,我也不由得想起了穿在身上衣服的变化了。
我们小时候的穿戴,基本上都是各家的婆或者妈手织的粗布,染了或黑或篮的颜色,用手工细密地缝制,穿在身上几乎一样的黑或灰的身影,在村里的土路上跑来跑去。
七婆和婆为了一家人的穿戴,整天地纺线、织布、染布、缝衣服。一件衣服,老大穿了老二穿,一直穿到老小,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往往是补丁摞补丁,无法再补时才拆了破破糊革被做鞋。就连鞋穿破了,也在货郎担处换了针头线脑,物质利用率到了极点。家里小孩儿衣服往往穿得明光发亮,补丁破了,从袖口露出旧的棉絮,有的就干脆被别人起了小名叫“套子”,叫着叫着连本名也忘了!每每看到有人穿了新织的衣衫,或是新絮的棉袄里露出小红格子的里布,就羡慕得不行。
小时候每过几年就有父亲从城里带回亲戚家孩子穿旧的衣服、鞋子,有了区别于土布的式样和颜色,虽然旧却也爱不释手。
上了学我也变得爱美了,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可以有新衣服穿了。商店里扯一块儿军绿的卡其布布料,花上一块五毛钱的手工费,请村里的老裁缝缝制一件军服式样的上衣。
“黄衫子蓝裤子,放屁不用脱裤子”。引得其他小孩子们羡慕地唱着歌段追闹着。
仅有的几件时令衣服,因没有换洗的缘故,经常是洗了衣服等不及干就穿上身跑了。衣服即使洗得发白也舍不得丢弃。
上了中学,穿衣服也渐渐地讲究起来了,首先是有补丁的衣服不穿了。裤子的膝盖或者屁股部位,缝了一圈圈的像圆盘一样的补丁衣服和顶破洞的鞋子,是绝对穿不到人面前的。
小时候的冬天感觉特别冷。晚上睡觉前的工作是在煤油灯下,翻开衣裤在衣缝里找虱子挤,现在想起来都浑身地刺痒乱窜。后来没有了土布衣服,土炕也换成了床,令人讨厌的虱子也不见了。
小时候我妈经常说:“看你爱穿新衣服的样子,将来做好找一个裁缝媳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家的生活也好了,腰包也鼓起来了,没有人织土布做衣服了。
商店里布料颜色多了起来,的确良、涤卡、涤纶、卡基、比基......布料的名称多了起来,做衣服的裁缝店也多了起来,商场里的时装也挂满了铺面。
我也穿上了父亲花费半个月工资给我买了一件夹克衫,上体育课时也穿上了胳膊、裤腿儿上印有三道白条的运动秋衣,再也不用睡觉时用手沿着衣缝去找虱子了。
婆去世了,七婆也老了,我妈也不纺线织布、做粗布衣服了。我也娶了会做衣服的裁缝媳妇,和妻一起开了铺面卖布料做衣服。
因为妻的手艺,父母身上多了新的时尚的服装。父亲换掉穿了几十年的蓝得发白的中山装,新做的西服穿在身上年轻了十几岁。
我的衣服也跟着街上的流行,马夹、西服、花衬衣、太子裤、西裤、直筒裤、老板裤....裤腿的变化,也在粗、细、宽、窄中变着花样地赶着流行。
各种花色的数量及试样跟随着电视里的潮流,充斥着街道上的商场。女人们再也不用自己缝制衣服了,却个个光鲜亮丽,各式的裙装勾勒出美丽的身影。各家原先必不可少的缝纫机早已当成了桌子用。女儿出嫁时的嫁妆,也不是原先的“三转一响”,而变成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等时尚的家电。
三爸身高体胖,年轻时穿惯了旧衣服、破棉袄。后来亲戚送她一件布料结实耐穿的铁路制服,这件铁路制服就从不离身地穿在身上。我动员三爸做了一套西装,穿上身年轻精神了许多,高兴得地直夸妻的手艺好。
高兴地说:“我柜子里净是旧衣服还好好的,现在的衣服就穿不烂吗!送人也没人要,放在柜子里也可惜。我给你三妈说,把旧衣服包了,让我用自行车驮着在路上遗了去。”言语间无限的自豪和满足。
买衣服既方便也很轻松自然,颜色式样随着各人的喜好而异,再也没有补丁衣服了。
城里人不喜爱的旧衣服,农村人也没有人要了。就连农村人自己不爱的还新新的旧衣服,也捐了出去,有人统一收集运走。后来就连给贫困地区捐衣服,也必须是新买未拆封的。全国掀起脱贫攻坚高潮,昔日的贫困山区也不贫困了,全国人民都富裕了!
衣、食、住、行,老百姓吃饭穿衣亮家当。家家都有钱了,人人有穿不完的新衣服。牛仔服、乞丐服等个性服装,也因人而异千姿百态的。女人的衣服不再只是看样式而更看重的是品牌,男人的西装也有了上门定制,各式绒的、毛的、皮质的衣服,轻薄保暖版型好,几千元一件的衣服,也没有人吝啬地计较价格的高低了。
新房子装修时一定要打造衣帽间的,长、短、轻、厚各式的衣服挂满了四壁。女人出门前步入衣帽间,像明星一样地试换衣服。小孩子们也被年轻的母亲打扮得像商场橱窗里的洋娃娃模特一般。
衣料跟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棉、麻的布料又以透气、健康而大行其道了。街上有了专门卖土织布的店面,原先手工织就的床单、衣料又被追捧和喜爱了。但颜色亮丽多了,式样也洋气了,当然价格也是最贵的。老人们好像又都喜欢穿旧衣服了,儿女们买的新衣服,有时在衣柜里放很久也不穿。我想老人们不光是觉得旧衣服柔软舒适,更可能是对过往生活的留恋和怀念。但我相信,他们的旧衣服绝不像七婆原来的旧衣服那样不轻快,不保暖了!
听七婆讲她从小时候夜晚墙外土匪打着抢,他和母亲蜷缩在炕上害怕得牙花咯噔噔地打架,到年轻时为一家人整日不停地纺线做穿戴,到她讲我太婆睡觉时,如果不多盖一床被子时就感到冷得不行,但多盖了一床被子又感到压得气都喘不过来的贫穷和寒冷时的心酸。听他讲新旧社会的变化,和共产党领导下人们生活如此美好的境况。说她一定要多活几年,多享几年福。
天黑了,我穿上外套离开七婆家,走在亮着街灯的村道上,腊月的风也并不感觉冷。
看
见村西头儿的几个妇女,在音乐下正跳着广场舞锻炼,红上衣配黑裙子,伴随着音乐的节奏轻盈地舞着。
是的,生活变了,人们的衣着也变了,但人们对美好生活地向往却永远不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