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史
——在浸润书香的路上,成长着
我是一个依恋文字的人,喜欢细细咀嚼唇齿留香的文字,喜欢品味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人物带给我的悸动以及蕴含的个中滋味。在阅读中,我总在寻觅为了远方风雨兼程的力量,一份要输就输给追求的执着,一种至真、至善、至美大爱的感动,一个可以安放灵魂的栖息地。尤其是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身份出现在一个个具有鲜活个性特征的学生面前,我迫切的感受到:一个没有阅读能力教师将不能引导学生走向无限丰富、生命充盈的世界。
在我走过的教学痕迹里,教学生活中一个个鲜活的教学故事及教学难题,又迫使我不得不主动地在阅读中汲取营养,寻找走出教学困境的途径及解决教学难题的方法,并不断在内心深处对自己的灵魂进行审视与反思。在阅读中认识自己,摆渡自己,引渡学生,为师生共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而努力不止。
站在工作八年之后的今天,我仍清晰地记得工作之初自己的模样,一个懵懵懂懂的女孩刚走出校园又踏进了校园,带着稚嫩与生涩,跌跌撞撞的进入了繁杂与绚丽的教师工作场。倏忽间便是八年,最值得回味的便是阅读的味道了。细细回味自己的阅读滋味,回顾我的阅读历程,我的阅读更多的是围绕我和我的学生,针对我的课堂,进行的一系列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阅读。在书香洋溢的教学生活中,迈着或深或浅行走的足迹,品尝着酸酸甜甜的滋味,与学生一起彼此见证着、成长着、充实着、幸福着。
很幸运,在我初为人师的时候,在我不懂得作为一个老师该如何行走的时候,我读到了一本书,遇见了一个人,了解了一群人,那是《新教育》,作者是一个叫朱永新的教师,那是一群为了理想而活着的纯粹的人。初次接触《教海漫记》,知道了于永正老师用渗透着、浸润着深深地爱的现代教育观行走在教育生活场中,书中一个个鲜活的实例,与新教育强调在反思中成长,不谋而合。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悦纳自己与引领学生成长离不开阅读与反思。从那时开始,我们班便尝试用新教育的生活方式引领我们的成长,有意识记录与学生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新教育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探索出了积极的儿童生活方式之一:“晨诵”“午读”“暮省”。以诗歌开启的黎明,用美丽的童书滋润的童年,以及学会反思的生活。“见贤思齐焉”这种行走方式让我向往、钦慕不已。我和我的学生们也愿走在这条幸福的路上。
清晨,早读课上,每天我们班会抽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背诵诗歌,有汪国真的《走向远方》,《礼记》一则中某一个句子,《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我的中国心》,这些诗文领着我和学生徜徉在中国经典诗歌的海洋中,撷珍珠扇贝,伴着书香,校园生活中味道是甘甜的,是满足的,沁人心脾,回味无穷。那年,我相继阅读了《现代诗歌选编》和泰戈尔的《新月集与飞鸟集》。每当我分享给孩子们一首他们喜欢的诗歌时,看到他们眼中的惊喜与背诵时诗情澎湃的样子,我内心都是欢喜的。我的阅读中不仅有他们的成长,还有我的点点微感动。
犹记得,在2017年4月19日的“校园读书节”上,一首《为了明天》,至今犹在耳畔响起“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那样我们就会前程无界,阔路无边!”
在那间充满乡土气息的教室里,我与孩子们一起进行读书交流会,我们一起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起感受保尔精神,唤醒他们追求理想的激情与冲动,一起读《西游记》、《格列佛游记》,读故事。写读书笔记,当看到他们精心设计的读书笔记,我吃惊了,心悦之而向往之,他们在爱上阅读时,在每一次与经典的对话中,所以才愿把所思所想诉诸笔端,与人物对话,最终产生了一朵朵美丽的思维之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起交流,一起探讨,当看到他们洋溢着自信的笑脸,沉思的表情,读书笔记与读书报上洋洋洒洒的文字,我为听到生命在阅读中拔节般成长的回音而感动。
在我与孩子们的教育生活场中,有付出时的艰辛,有收获时的感动的,也有我与学生在一起时的跌跌撞撞,成绩优异却脾气火爆的佳柔、侠肝义胆却有暴力倾向的小冲,老实憨厚却胆小懦弱的小鹏,在与他们的交往过程中,我焦虑过,无奈过,一度对自己的职业幸福感产生怀疑,在我极端浮躁与难过时,我拜读了闫学老师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及李镇西老师《做最好的老师》。
在书中,我寻找着答案,汲取着营养,才发现那些困扰已久的问题,原来只是我个人局限性造成的,就像金子美玲说:“有些事,虽然我们看不见,但是他们存在着”,包括解决问题的方法,全面看待每一个学生的视角,这些由来已久,只因我不知道而已。试想被一个被蒙蔽了的双眼的人,又怎会看到远处的光亮,走向远方呢?到底是过于浅薄了。阅读中,我反思着,时刻提醒着自己,不要因为自己的局限而伤害这些柔弱的心灵,或者是让那些已经受过伤的心灵再雪上加霜。在阅读中,我尝试对复杂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于是写了《师生成长三部曲》《尊重生命,热爱生活-----唤起灵魂深处对情感的渴望》《面对‘5+2=0’的困境》等教育叙事及教学反思。在面对“难教的学生”时,我的心态更加平和,把师生关系看成是一场修行,借用张爱玲的话来说: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了你,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正巧赶上了,那也没别的可说,唯有轻轻的问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在一场师生共同度过的教育生活中,对每次相遇,我都应心存感激,每个人来到我的生命里都有他的意义,哪怕只能陪我走一段路,哪怕我们的相遇只是为了告别。在一起的岁月里,唯愿一起成长,相伴过年华。
2017年是我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工作场所由初中到小学一年级的转变,让我对工作的焦虑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状态,初中阶段与小学阶段虽都是义务教育阶段,但是学段的不同必然要求教学方法的变化,教师行为方式的转变。为了适应新的环境,为了更好的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我又重新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用了解 、
宽容、耐心去接近这帮即将与我度过六年的孩子们。为了更好了解学生行为产生的根源,比如害羞、敏感、暴躁、依赖性强产生的原因,我又阅读了《破译孩子的心理密码》心理书籍,为了更好摆正师生关系,阅读了《陪伴是最好的教育》,恐因自己的狭隘伤害到一个个鲜活独特的人。
随着与孩子的接触,逐渐的意识到仅仅是行为方式的转变是远远不够的,课堂上知识的讲解需要充分了解学情,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开始了诊断自己的课堂的日子,毕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
于是,我拜读了武凤霞老师的《讲语文》及杨九俊主编的《小学语文课堂诊断》,以此分析自己的得失,优势与劣势,比如怎样做才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他们爱上语文,亲其师信其道。
为期两年的小学教学生活,我更加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新教育也强调:阅读,对个体的成长至关重要。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个体心灵的成长,不可能有个体精神的完整发育,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种子,童年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而阅读能够唤醒这种潜在的美好与神奇。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强调了阅读经典的重要性。结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我们班在上课开启了背诵古诗的晨诵课,以教师朗读为主的诵读课,在这样的形式中,师生相继背诵了《少年中国说》中国经典童诗《蝴蝶豌豆花》,朗读了《小狗与猫咪》、肚子里有个火车站》等绘本故事。在阅读中,认识了原来所没有接触到的一个全新的世界,儿童内心世界的澄净、单纯,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是阅读让我懂得了教育的意义;是阅读让我逐渐的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扩大了眼界,开拓了视野,在成长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节奏,去适应教育生活给我带来的的挑战;是阅读,让我在平常繁忙与琐碎的工作中享受平静与幸福,我愿在劳绩的教育园地中远离浮躁,冲破狭隘,从平凡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