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石泉,从今天开始,我将和你一起通过十次微课的形式关于来分享职业倦怠这个话题,在月底时,我们会安排一次现场的见面,欢迎你带着与职业倦怠相关的话题来和我一起探讨。
一提到工作,很多人就会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各种不爽:
想到上班就头大,磨磨蹭蹭到了公司,看什么都不顺眼;
任务、指标堆在一起,明知道必须完成,但总想等一等,能拖一会儿是一会儿;
感觉自己在公司一无是处,晚进来几年的同事都比自己混得好,但是还得每天来上班混口饭吃
... ...
这些表现的通用说法就叫做“职业倦怠”,这和我们一般说的疲劳不是一回事儿,比如你加了个夜班,第二天觉得很累,这是身体上的疲劳,睡一大觉往往就恢复了,而职业倦怠是一种心理问题,并由心理问题导致了行为的失常,这可不是简单的睡一觉所能解决的。
职业倦怠(burn out)指个体在工作压力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是1974年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罗伊登贝格尔(Herbert J. Freudenberger)所提出。倦怠的英文Burn Out 是燃烧殆尽,用于燃烧的能量用尽了;中文的两个字理解更透彻,“倦”是疲倦、厌倦,是心理感受;“怠”则是怠工,懈怠,是行为表现。
弗罗伊登贝格尔年青时是一个热血医生,以拯救全人类为己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天他突然吃惊地意识到自己非常疲倦,甚至看着病人的痛苦漠不关心。慢慢的他发现除了自己,周围很多医生都是这样。后来他发现不仅仅是医生这行业,很多服务型的行业都是这样,比如教师、警察、客户服务... ... 他们都会有一天,面对曾经热爱的工作,变得麻木不仁,出现情绪性耗竭的症状。
职业倦怠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情感、精神和体能上入不敷出的感觉,在这种状态下,你有做事的能力,却没有动力去做。
职业倦怠是普遍存在的。2013年,北美的一份对5100位职场人士调查后发现,有62%的受访者感到了职业倦怠。《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70%的职场人轻微倦怠,13%的人重度职业倦怠。另外一个调查显示,现代人产生职业倦怠的时间,是越来越短了,甚至有人只工作了半年,就开始对正在做的工作提不起精神。也就是说,职业倦怠就像是职场感冒,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具有传染性、周期性,且无法被根治。没有人能一直不倦怠,不同人之间的区别只是倦怠的次数和每次倦怠的时长,有些人很少倦怠,有些人经常倦怠,有些人倦怠之后就很难恢复,甚至在之后的整个职业生涯都深受影响,有些人有了倦怠之后可以很快的恢复,重新点燃工作的激情。
我们这门微课的目的就是帮助大家减少倦怠的次数,在有了倦怠之后能够尽快的自我恢复,也就是提高对职业倦怠的免疫力。
怎样评估自己现在是否有职业倦怠和倦怠的程度呢?当我们问自己这个问题之后,答案往往是呼之欲出的,倦怠还是不倦怠?很倦怠还是有一点儿倦怠?也可以从以下十个方面进行考量:
1、出现健康问题:对身心都会有几大的负面影响,身体健康状况要警觉是倦怠正在伤害你的健康;
2、出现认知障碍:压力会影响大脑负责记忆、决定、情绪控制的执行能力,让你经常犯下愚蠢的小错,忘记重要的事情或者突然情绪失控;
3、关系变差:影响与他人互动的情形,忍不住对他人疾言厉色,或者涉入不必要的纷争;
4、把工作带回家:睡觉还想着未完成的工作,待续遗漏,感到无力;
5、精疲力竭:睡醒后还是觉得身体好累,只好摄取咖啡因支持自己度过一整天的工作;
6、陷入负面思维:非常批判,总会看到事情不好的一面而不可自拔(不是先天的性格使然);
7、凡是看不顺眼:以往总能让你开心、兴奋的人事物,如今却变得索然无味,看什么都不顺眼;
8、丧失工作动力:每天只为了追赶眼前任务而忙碌;
9、表现失常:可能不是很明显,但表现越来越差;
10、自制力下降:很容易屈服于诱惑之下。
专业的角度通常用《马氏职业倦怠量表》来进行评估,大家可以自行在网上搜索或者关注我的公众号“做到更好”后,回复“倦怠”来获取这个量表。
这个量表从以下三个维度来评估职业倦怠:
1、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n),这是职业倦怠的核心维度,即感觉自己情绪和能量都被消耗完了,既不想干,也不想承担任何责任,对什么都没有热情,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哪怕是之前喜欢的一些工作。标志性的表现是“心好累”, 不想上班。情绪衰减的可能原因是工作过量或者找不到工作的意义。
2、去人格化(Depersonlization),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玩世不恭”,对工作的参与度很低,对组织、产品、项目、同事和客户都很麻木,感觉不到这些人和事都跟自己有什么关系,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不把自己当人,也不把他人当人,经常引发各种冲突。标志性的表现是“不想干”。去人格化的可能原因是人际关系的恶化或者是与组织和团队的价值观发生冲突。
3、低成就感(Diminishi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就是自我怀疑,对自己的工作评价低,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因此导致工作的效率低下,哪怕之前得心应手的工作,现在做起了也觉得很难很累,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的水平、能力下降了?进而对未来的工作失去信心。标志性的表现是“我不行,我没用”。低成就感的可能原因是对工作的掌控感较低,认为在组织中没有得到公平的对待或者是获得的报酬与自己的付出不成比例。
往往这三点在同一个人的工作表现上不是单独出现的,是两个甚至三个同时出现,而这种心理上的失常,甚至会造成很极端的心态,引发严重的后果。
好的,关于职业倦怠的解读就到这里,相信你也对职业倦怠有了全面的了解,对自己的倦怠水平也有了评估。下一节开始,我将和你分享走出职业倦怠的方法,欢迎继续关注。
最后,请你思考一个问题:有人说倦怠最好的办法是休个假,换个工作。你觉得怎么样?
拓展阅读:
-END-
重燃工作激情,走出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又称“职业枯竭”,它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源自心理的疲乏。如何克服这种职业上的倦怠感?重新找回对工作的热情?以最佳状态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期微课邀请实战派职场积极心理学专家石泉老师带我们科学认知职业倦怠,掌握有效的方法积极进行应对,重燃生活和工作的激情。通过线上授课与线下交流,从寻求支持、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三个层次展开,旨在帮助员工认识自我,理解环境并与之和谐相处,最终为企业生产经营发展提供支撑和辅助。
课程模型:
一、【课程纲要】
主题一:认识“职业倦怠”
主题二:自我完善,提高工作”投入感“
主题三:职场不孤独,构建一流人际关系
主题四:重燃激情,快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