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一生穷困潦倒,衣食无周,一生身着褐覆,心怀美玉,蔑视权贵,看破生死,同情生灵,为这个世界提供了不一样的价值观,因为有了他,后世才能理解“竹林七贤”,为什么嵇康会慷慨就义,阮籍会醉酒六十日而不醒。为什么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为什么刘义庆可以写出《世说新语》这样的传世佳作。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翼若垂天之云。”庄子开篇便讲到了人的修养问题,在他看来“鱼”,“鲲”、“鹏”代表了人的不同境界,鱼只有摆脱水的控制才能化而为“鲲”,如果“鲲”不再依赖空气,自然就升级为“鹏”。如果你无待,便是无欲,反之无欲则无所待,无欲无待则人至逍遥。人只有摆脱了世俗,摆脱了欲望,才能摆脱凭借,真的内心逍遥则自然而至。
《庄子》至乐篇中,开篇就讲“至乐乐”,是说真正的快乐就是不追求快乐,或者根本就不去知道什么是快乐,世人或以逐名为乐,或以得利为乐,逐名而不得,则终曰郁郁寡欢,反之则欣喜若狂。得利不成,则终日斤斤计较,辗转反侧,反之,则呼朋唤友,烧香拜佛。庄子认为,当一个人知道了什么是他要的快乐,那么一定就会被他所要快乐所累,反而找不到快乐。快乐不应该有所凭借,有所等待,快乐从来就在每个人的心中,从来就没有离开过。
《庄子》的马蹄篇中讲到马在草原上奔跑是它的马的天性,如果给它钉上马礃,再拴上马僵那么马就死一半了,如果再按照伯乐的方法去训炼它们,那么马就完全死了。世人总是想人为地去干扰自然,总是自作聪明,总以为自己无所不能,甚至有人说出“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这样不知天厚的昏话。
其实,教育孩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孩子还需要母亲照顾的时候,硬生生将其送进学校,话还说不情的时侯,就开始学英语,背唐诗,不但扼杀了孩子的天性,最可怕的是孩子厌学的种子,自此在他的里生根发芽。更为可怕的是,在最需要培养孩子兴趣的时侯,他们要面对无数的补习班,数不清的兴趣班,他们根本不可能获得因学习而来的快乐,反而给他们带来无尽的苦楚。
庄子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道家思想,他们提出的“清静无为”和儒家的“自强不息”,佛家的“无欲止观”共同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体。也给怀揣不一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们提供了不一样的心灵安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