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的空气,就像一潭澄澈的湖水,纯净,清幽。即便如青草的汁液滴进去,都会泛起丝丝缕缕的绿,透出草木的幽香。
在乡间的味道里,总能浮想联翩。
北方春天干旱少雨,一阵风来,浑天荡地,吹来满街圡腥的味道。
一场雨而后,是柳芽的苦,榆钱的甜,野草的幽香,而每一种草又都有不同的味道。
呢,雨点砸在尘土上,先是圡腥味,接着就是雨水甜丝丝的味道。
那些枣树、苦楝、椿树、洋槐、紫槐、梧桐、杜梨,还有桃、杏、梨、苹果,从发芽到开花结果,每个时期,都散发着各自的味道。
大街上,有草肥的腐朽味道,有蒸煮咸菜的酸咸味道,有炒玉米、小麦、豆子的味道。上学的孩子兜里装着炒豆,一嚼咯巴脆,满嘴满身满教室都是豆香的味道。
有炊烟和食物的味道。新蒸的一锅玉米饼子是一街筒子黍子香。而煮一锅红薯或胡萝卜,又是一街的甜。
谁家做出了新家酱?竟是酸溜溜地鲜,用刚挖出土,又经清水泡过的苦苣菜一蘸,就着新出锅的玉米饼子,吃一口,酸咸苦香,一个鲜字说不尽。
又是谁家在烙饼、炒鸡蛋?满大街都能闻得到棉籽油的香味。
村里肯定有户人家在喝酒,要不然,怎么走在大街上都能闻到酒香!酒恐怕也是红薯干儿酒吧,雅名地瓜烧,要不然,咋会有这么大的劲呢,味都窜到了大街上。
街上卖小葱子韭菜的味道,卖芫荽和茼蒿的奇怪味道。
有生起小铁炉,焊锡壶、倒铝锅或爆玉米花的烟熏味、金属味、豆香味。
有印花布的染料味,有新娶媳妇人家的门窗油漆味。
有割麦前用茅草或棉柴皮搓草腰的味道。
有打麦场的味道,有水捞麦糠、堆麦秸垛和雨天用麦秸梃子打草苫的味道。
有水坑沤麻泥污的味道,有河道淘鱼、逮泥鳅的鱼腥味道。
有夏天浑浊的坑水洗澡的味道,也有闷热潮湿的汗腥和衣被长霉菌的味道。
有夜晚柳树下点燃的麦秸烟火味道,和吱吱哇哇的知了落进火堆里烤熟的焦香味道。
空地上有晒青草的味道,有谷草垛、玉米秸垛、麦秸垛、棉柴垛、红薯秧和花生秧垛的味道,有粮仓和棉垛的味道。
有牲口棚里铡草的味道,有牲口咀嚼草料和屙粪的味道。
有去学校棚火,用黄泥裹麻雀烧着吃,没有盐滋味,香且寡淡的味道。
有种只是因为嘴馋,还不知道有烤肉串一说,却在家人众目睽睽之下,用一根铁丝串块生肉在火炉边烤肉的味道。
有邮递员骑着绿色摩托车送报纸,我们追着摩托屁股跑,满大街留下一股好闻的燃烧过的汽油味道。
有三奶奶代销点里的年画和水果糖的味道。
有挖粪坑出家肥到街上的味道,有播种时拌种用的1605、3911的农药味道。有汽肥味,氨水味,喷洒的“六六”粉味和敌敌畏、氧化乐果、溴氰菊酯、矮壮素、缩节安的味道。
有割过的青草在太阳下曝晒的味道。
有家里过年,房梁下挂着柳条篮子,我搬凳子上去,偷吃煮熟的猪头肉的味道。
有过年时,穿新衣的味道,有炸小馃、甏枣、包素水饺、燃香、点红烛、烧纸钱的味道,有点鞭炮、放烟花的味道。
有去陈村给母羊跑羔,养种羊的那户人家,满街筒子都是又膻又骚的味道。
有看人家出殡的腐臭味和知客嘴含烈酒不停地往棺材上喷吐的酒精味。
有供销社门市上的糕点和洋布的味道,
有女孩子身上的香皂和雪花膏的味道
……
那些味道,总也难忘,都能在眼前图景再现。
只可惜,好多味道再难闻到。
是乡间的空气浑浊了?还子老鼻子迟钝了?
也许二者兼而有之吧。
过去的已永远成为过去,仅可想想说说而已,别无其他。
寂静乡间
乡间是寂静的,无论白天和黑夜。
它的静不是没有声音,而是每一种声音,都让你听得是那么清晰,真切。
这种静,更像是一张细密的蛛网,不肯放过每个飞虫的嘤嘤嗡嗡。
春天听冰河开裂,微雨潇潇,屋檐滴水;夏日听风吼雷震,雨倾雹打;秋听虫鸣叶落,冬听雪花簌簌。天籁之音,从来都在乡间。
夏夜繁星漫天,细听,谁家屋顶上睡着的乘凉人,在打呼噜和磨牙呓语?又是谁家传来高一声低一声的夫妻拌嘴声。
夜里的鸡鸣狗吠,让人一阵紧张:莫非招贼了?再听,没有咕咕咚咚的脚步响,不一会儿又复归沉寂。
驴、马、牛的叫声已再熟悉不过,偶有羊的咩咩,猪的哼哼,还有老鼠的吱吱声。最难听的是猫走窝(发情)的叫声,活像婴儿啼哭。民间把它归入四大难听的行列,即:垡锯条,打磨锅,驴叫唤,猫走窝。
夜深人静时,夜猫子栖在高枝,喵——喵——咕喵——,能让人毛发直竖。村里人常说,不怕咕喵叫,就怕咕喵笑,咕喵一笑就要死人了。这一叫,惊得人半夜睡不好。
田里的抽水机,像是在爬坡,吃力地“嘣嘣嘣嘣”叫个不停,声音时近时远,在夜里极易催眠。
有小孩子睡反觉了,或是淘力气不睡,大人就吓唬说:快蒙住头睡吧,听见没,老猫虎来了!竖耳细听,屋内屋外一片寂静,一根银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得到。
也听到过夜里谁家或街上或场上着火了,就有人喊:着火了,都救火啊!一、阵吱扭咣当的开门声,啪嗒咕咚的脚步声,水桶和脸盆磕碰的当当声,就像初中课本学过的《口技》,所表现的那种慌张、忙乱和嘈杂。
最吓人的还有,家里老人刚刚咽了气,孩子急急忙忙爬上房顶,扯着嗓子哭喊:爹,回家吧!那种叫魂声,让人听着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还有讨孝的哭声。故乡习俗,出嫁的闺女,娘家死了长辈,头上裹孝布,坐在毛驴车上去婆家磕头讨孝,一路上嚎啕大哭,哭声抑扬顿挫,有长腔短调,“我那受罪嘞,不会说话的娘啊——,你咋的就恁狠心,丢下俺不管了。我嘞娘哎——”有时在田里割草,几里地都能听到,就打听哪个村死人了,村里都会传个遍。四邻八村有点什么事,都清楚得很。
乡间的寂静有时会被竹笛或唢呐声打破。那吹唢呐的,一准是喂牛的老道,他是队上的饲养员。孩子们远远听还嫌不够,非要一窝蜂跑到牲口棚前,围着看老道蹲在砖摞子上吹。大笛呜呜哇哇,吹得十分卖劲,大家就图个热闹,谁都不知道吹的是个啥调儿。
街上有吹螺壳或牛角的“呜呜”声,不出家门就知道是卖馍馍的来了。摇响牛皮拨浪鼓是弹棉花的,清脆的铁皮拨浪鼓是换香油的,敲响木梆子是卖豆腐的。
单敲铜锣的,不是卖针头线脑,就是玩把戏的。
但是锣和鼓一起响起来,就是村里的戏班几个人又聚一起热闹了。老憨儿打鼓,瞎粮贵拍镲,老道吹唢呐,二疯子捧笙,九成敲锣。九成敲锣很有特点,他左手虎口卡住提绳的木夹,右手拿锤儿,锤头儿用布包裹着,“当”的一声敲下去,忙用手掌捂住锣面,那震颤的“嗡嗡”声才刚响起,就戛然而止。除了敲锣,九成也唱,是流行于家乡一带的乱弹戏,唱腔特点是尾音上挑,听不惯的人会说,唱得像驴叫。
有时下午还在地里割着草,才割半晌,日头还高,就听到几里外的村子里传来喇叭的声响:社员同志们,今天晚上在杏园大队放映电影,放映的影片是,彩色战斗故事影片《闪闪的红星》。听到电影预告,我们来了精神,赶紧收起草铺子,装进箩筐里,用绳子栓结实,背着草回家,好早点吃饭看电影。
进到院里,脆脆地喊一声,娘——!头上是炊烟袅袅,耳边是灶屋里风箱的呱嗒声,伴着娘暖热亲和的应答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