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幸自己读过《百年孤独》,目前读过两遍,相信还会读许多遍。
第一次读《百年孤独》算是在此生第一次“主动抽长”的时期:结束了7年的恋情、一个人远走厦门。在海水的咸湿和海风不断的盛夏里,一个人对着电扇、满腿的荨麻疹,捧起那本传闻和名字一样孤独的《百年孤独》。当初我是怀着无比孤独的心去读的,翻开的每一页都像是在抚慰那个伤痛不已的自己。
如今回想起那个夏天,回想起《百年孤独》陪伴着我度过的那许多个汗津津的漫长早晨——我总算明白,我的任何独孤都谈不上孤独。我看到马孔多从荒芜到繁盛再到荒芜,最后荡然无存......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结局。可是羊皮卷的秘密一旦破译,所有的不甘、不愿、不舍得都不得不画上句点。我在合上书页的那一刻,发出来沉重的叹息,仿佛正是由于我的叹息“马孔多的被吹散”有了与我相关的现实意义。
那个时候,我身边还没有真正揪心的死别,但是今年再次读起《百年孤独》的时候,我已经经历了表叔的意外去世和幼时好友的抑郁自杀——是我在变老!是一个人从年轻的肆意受伤里转向了生活带来的真实的伤痛。
《百年孤独》里,每天似乎都有那么多人在死去。无论他们还多么精壮年轻、多么命不至此。作为读者的我接受着他们的死去,但是现实里的亲友逝去,却长久地横亘在我的心头和眉眼。
第一遍读《百年孤独》多半是出于仰慕已久的情谊,它是和圣经齐名的经典,也正好讽刺性地弥合了我年少时的爱与伤痛。第二遍再读的时候,我已不是少年的我,书里的故事亦更像是旧时老友。从前,我记不住那许许多多的名字(现在也仍然不甚明朗),但是重重复复,实际上那么多出场的人物,正如同作者笔下“滚动的轮子”——看似不同,实则同一。
马孔多的故事,还有那个魔幻的布恩迪亚家族,对我而言像是对着现实撕开的一隙缺口,常常让我觉得“没有什么会是大不了的事情”。如果人生注定轮回,我们又何必花费太多的时间去纠结得失呢?
合上书本,关上那一隙缺口...... 我想读书的意义在于我是:减少向外部求奢,活在自己正执手书写的『我的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