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我一直陷在从早到晚不停歇考虑写什么、怎么写的状态里,日复一日的循环着。没有思路抓狂,有思路了没素材抓狂,找到素材了上下文不通又抓狂。有种被压迫的喘不过气的感觉。然后,开始出现拖延,对于作业没想法干脆不想了,刷微博、看视频,想要拖到地老天荒。可我知道,并不会真的放弃,仍会认认真真选择一个话题写下去。我只是在释放压抑的情绪,发泄完了,就会乖乖写作业。每天写作对我来说节奏还是太频繁、不适应,也很有压力,脑子里全是乱麻,但既然已经这样了,也不能再退回去,硬着头皮也得挺着。只是,我需要转变一下自己的态度,不能把它当成一个太过艰巨的任务,只是一个需要养成的习惯而已。我要考虑的是怎么将它顺顺利利融化在我的生活当中,不要总是一通抓瞎的状态。这个是我需要调整的。
因为觉得自己态度不太对,一下子想到“无为而治”,记得得到听书里面就有本《无为》,立刻翻出来又听了一遍。这个书很有意思,作者是加拿大著名的汉学家森舸澜教授,斯坦福大学宗教学博士,主攻中国古代思想,曾把《论语》翻译成英文。看来,这位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思想有很深的研究。
他在书中提出三个核心观点,还用脑科学的研究成果给“无为”思想,给出了新解释:
1.无为是不刻意追求,特别放松自然地去做事。
无为不是不做事,而是做得特别自然,让人感觉毫不费力,比如庄子讲的“庖丁解牛”。不过需要很多很多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人的认知系统可分为热认知系统和冷认知系统。热认知系统是无意识的,像走路、开车,都能自动完成。冷认知系统需要随时判断、费时费力,但更理性,对新信息能随时调整,给不同任务设定新的优先级。而无为,就是冷认知和热认知的完美结合,身体自发自然地去做事,而同时又保持高度敏锐。
2.要达到无为的状态,做的事情必须符合某个价值观系统。
无为让人觉得忘我,觉得有意义。做事有意义,需要靠价值观系统评判。而价值观是自己相信的比自己更加强大的一种精神追求。
3.孔子、老子、孟子、庄子追求的最高目标都是无为。
孔子:人的天性不能放任,必须用冷认知加以控制。
老子:反对孔子人为规定的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主张将后天的文化忘记,直接回归婴儿状态,这才是最自然、真正的无为。
孟子:每个人心中都有好的热认知的种子,从善良的本性出发去培养和引导人做好事,才是真正的无为。
庄子:不做任何预设的对和错,直接跟着感觉走,热认知把我们引向哪里,我们就去哪里。
上面是《无为》解读版本的阐述,我筛选精简了些,大概意思没变。作者提出的冷认知系统和热认知系统,我认为可以理解成理智和本能。
所以,无为就是跟着本能走,随时由理智提示自己,感性和理性并存,遵从自己的本心,去做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