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前提

在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如此疾速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东西都变得不再透明化。我们可以更快、更直观的知道很多的消息、知识、认知视角、生活状态等等,在收获海量信息轰炸的同时,也越来越容易对许多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失去吸引力——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祛魅,这个魅来自于我们因为没有接触、没有经历过说自然附加给某些事物的神秘感

一个不常旅游的人,大体是对任何新奇的地域都蒙上了一层朦胧的透镜——因为从来没有置身事内过、从来没有身临其境过、甚至从来都没有听闻过,当然就会对一个新的地方产生一种新奇的期许。

但今天我们想要提前了解一个东西太容易,以至于大多是时候变相削减了我们去玩一个地方的体验感,以及那种刮彩票似的期待美好意外事物的热烈。如今的我们,去一个地方游玩,或许依旧会在去之前、在做规划的时候保持高涨的期待,但我敢肯定,大多数人期待的已经不是去某个地方游玩本身,而是出发的那个过程,只是大部分人没有感知到罢了

我不知道旅行热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网红城市也越来越多,节假日成为了以城市为单位的地域人口交换——好像去哪儿玩都是人满为患,但是好像哪个地方的这么多人——都鲜有本地人(老人除外)。大家热衷于追求完成任务似的打卡、出境、合影,那么其实这个行为的新鲜感也会大打折扣——当太多人去做同一件事情的时候,那么没人做选择,貌似会显现一定的价值。

为什么要谈谈旅游:我一般不出去旅游,旅游给我的意义很不一样,因为不是富家公子哥,我珍惜每一次旅游的机会。在为数不多的旅游过程中,并不是每次旅程都像别人镜头里展现的那样——收获满满、快乐多多。而是有些旅途很热闹、让人记忆犹新、意犹未尽;有些旅途很孤单、让人毫无情绪、只想结束。

所以旅行给我的意义:便不在去期待每次旅途都收获满满,而是在经历过的旅途中,可能会存在某几段难忘的经历——结识一个当地的陌生人、吃一样意外的美食、看到一幕意外的朝阳……

人的认知和内核,是会随着旅途和经历,不断动态变化的。

我们之所以在喧嚣的今天一直强调做自己这个呼吁,就一定要了解它的本质:做自己,就是行为与内在认知自洽

那种每天在社交媒体或者现实生活中喊口号似的做自己,永远是空泛的。口号喊得多了,喊口号的基数扩张了,那么口号本身的内容就没人去思考了。努力做自己,唯一需要努力的,就是尽自己所能丰富经历、扩展认知视角、强化认知体系,这些过程是在主动争取机会中,自然发生的,而非人为刻意。然后行为也要尽力与认知的进化同频,要不然整个人会十分割裂——因为行为匹配不上认知的阻力,足以将一个人的心智摩擦殆尽。

想要努力绽放自己,先努力做一个行为与内在自洽的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