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17-08-09 杨凤池,西英俊 杨凤池心理工作室
杨凤池:
最近九寨沟地震,牵动着很多人的心。作为心理学专业工作者,我们义无反顾、责无旁贷地应该投入到灾后心理援助当中去。天灾之后,有很多人丧失了亲人,家园被毁,经济财产遭到损失,一般这种情况就会造成心理创伤。
什么是心理创伤?
心理创伤,是指目睹、听闻、或者亲历危害自身或他人生命安全的不寻常事件之后,所产生的心理伤害。像这次飓风、龙卷风给受伤的人民群众、还有家属直接构成巨大的生理、心理伤害。
创伤后的心理危机,是指当事人亲眼目睹、听闻或者亲历一些危害自身或他人生命安全的不寻常事件,这时候所产生的情绪反应。例如在风灾当中目击亲人去世,或者受到重伤,遭遇到直接袭击等情况,这时候出现的反应。那么这些反应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应对,这时候就出现了一种心理失衡的状态。
当事人急需得到我们心理学专业工作者的帮助,
我们从什么地方入手呢?
灾后的主要第一要务是生命的救援,心理救援应该是同时并行或者是稍微滞后。
我在这里主要讲讲当事人的心理救援的问题,同时我们讲的内容可能也涉及到、可能会借鉴到我们当初洪灾啊、地震灾害我参与心理救援的一些经验。
比如说,我们可以启发当事人回顾对经历创伤过程的感受,请各位同道注意,我们希望、我们需要让当事人回顾他受创伤的感受,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感受是在处理情绪,而细节尤其是创伤经历的细节,或者相关画面的每一次回忆,创伤性场景,亲人丧亡重伤的场景,再次回忆本身也造成再次的创伤。
特别强调,我们要让他们回顾的是创伤经历的感受。比如我们可以问这样的问题:“你对这件事情出现了什么样的反应?你的感觉如何?你所害怕、担忧的是什么?” 灾后的心理危机我们大家都评估为,遭遇重大的负面事件之后出现的反应。但是当我们去看待心理危机的时候,看待巨大灾难引起来的危机的时候,我们必须要看到危机事件对于人类的心理,对于人类的精神世界来说,它是双刃剑的,是危险和机遇并存的,危机危机,是危险和机遇。我们应该这样解读。
我们要让来求助我们的受灾群众,能够在适当的时候换位思考,打破原有的定势,这样增强抵抗挫折的能力。
当一个人经历了心理创伤之后,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的反应,在生理方面,有失眠、噩梦、易疲倦、头疼、肌肉紧张、背痛、心跳加快、血压升高、食欲不良、消化不良,或者小便勤密、月经紊乱等等生理改变,那在情绪方面呢,受灾的群众或者遇难者、受伤者的家属,他们有可能会出现恐惧、内疚、自责、过敏、易激惹、无助、易紧张、焦虑,或对环境的兴趣下降。在思维方面,有像过电影般地重现,也叫flash back,就是闪回,这是比较常见的突出症状。另外,还有精神恍惚、注意力、分析力弱、消极的自我对话等等,同时可能表现出来难以做出决定,记忆里减弱,有敏感的联想。
在创伤发生的最初的阶段,这时候的心理反应,因为是突如其来的灾害,让当事人措手不及,引起来一些否认、拒绝的反应,比如说:为什么是我发生了这样的事情?!究竟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对于创伤发生后心理反应的态度是这样的:创伤事件发生以后,前面我谈到的那些生理心理反应,是所有人的自然反应,它是十分正常的。
我们一定要告诉当事人,现在我们有这样那样的一些生理的变化,或者是不良的心理、行为反应,或者是不好的负面的情绪,这些都是十分正常的反应。因为我们确实遭逢到了特别不利于我们的负面的生活事件,而且重大的灾难,我们有这些负面反应,我们本身应该采取接纳的态度,而每一个在面对创伤的时候,他的反应强度不同,恢复事件的长短也不同,所以不要把某些反应,看成是异常的,当事人应该试着接受这些情绪和身体的反应,接受这个反应就减弱了,而不接受这反应就会增强。
心理创伤后的四个不同阶段
当创伤的经历发生的时候,它有一系列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一般来讲,人们对创伤的心理反应,通常会经历四个不同的阶段。
1. 冲击期
英文经常用shock来表达,就是事件发生后不久或当事人感到震惊、恐慌、不知所措。
2. 防御期
想恢复心理平衡,恢复到损害的认知功能。但是在这个阶段—防御期,又不知道该如何做,就可能会运用一些心理防御机制,比如说运用否认机制,就是家里亲人已经丧亡,但当事人仍然可能会出现给家里去世的亲人准备好茶点,准备好饭菜、准备好卧具,或者给他洗衣服,给他做饭,这种情况就是完全无视亲人已经去世、遇难这样的现实的反应,还可能运用固化机制。
3. 解决期
这个阶段无论是得到了帮助还是没有得到帮助,当事人都有可能使用一些,寻求运用各种资源设法解决问题,减轻焦虑,自信自然,社会功能恢复,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或者叫心理救援,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来访者获得积极的应对的技能,发展积极应对的方法。
4. 成长期
当事人在危机当中,在创伤当中,获得自信、获得应对挫折,走出创伤的能力,这样就能够进入第四个时期的成长期。
当事人通过应对危机,处理创伤情境,让当事人变得更加成熟,也获得了应对重大危机的能力,这样就在这一次经历创伤,应对创伤的过程中,获得了心理的成长。
心理危机的四种可能
1. 顺利地度过危机,并且学会了处理危机的方法和策略,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
2. 度过了危机,但是留下了心理创伤,影响了今后的心理适应
3. 经不住强烈的刺激而自杀、自毁
4. 未度过危机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西英俊:
我讲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
1. 危机当事人在经历灾难后的心理变化过程
针对这个心理变化过程,危机干预人员怎样在他们的不同的心理状态下,使用不同的干预策略
2. 危机干预原则
因为最近几年我也是参加了几次国内重大的突发事件的心理救援工作,也积累了一点经验,能够来跟大家分享。(本次篇幅有限,可能在下一期着重介绍这部分。)
不同的干预策略
1. 冲击期,指导性的干预策略。在这个阶段,危机当事人可能会因为突如其来的重大打击,表现出震惊,叫做shock,恐慌,甚至是木僵的状态,危机当事人处于完全的心理失控、失衡的状态。
在这个阶段,危机干预人员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危机当事人解决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比如说饮食、安全、医疗,以及联络他的家人等等。通过探寻对于这个危机干预人来讲,可行的行动方案,来制定一些行动计划,帮助危机当事人,将一些行动计划付诸实施,这样做是有助于提升危机当事人的安全感,降低负性情绪的水平,促进危机当事人更快地进入到情绪平稳的状态。
2. 防御期,合作性干预策略。在这个阶段,危机当事人可能就渐渐地从冲击期中震惊的状态中慢慢走出来,主要表现为危机当事人可能会竭尽全力,想要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感,刚才杨老师也说过,当事人所采取的方法往往是不成熟的,比如他会应用一些他惯用的应对急性突发事件的防御机制,比如否认,否认家人离世,回避见人,不跟他人交流,过量吸烟喝酒等行为,缓解他内在的消极的情绪。
在这个阶段,危机干预工作人员主要是采取合作性干预策略,也就是说危机干预人员不要过快过度的试图劝说和改变以上他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而是应该体现出对他们所采取的自我心理调节方式给予理解、尊重,因为这样一种姿态是向危机当事人传递出一种信息。
也就是说:我会保护你的,但不会随意打扰你,只要你需要帮助,我就在你身边。通过这样一种姿态,其实危机当事人可以逐渐产生对危机干预人员的信任和感谢,渐渐两者会发展出一种合作的伙伴关系,来一起确定危机发生的根源,去检验对危机当事人来说一些可行的行动计划,然后一起来做一个决策,所以这种策略叫做合作性的干预策略。
3. 解决期,鼓励性干预的模式。在这个阶段,大部分危机当事人开始逐渐接受现实,积极采取各种方法,寻求各种资源,努力地解决,想方设法寻求资源,努力做出一些调整,那么危机干预人员就从原来合作性的干预的模式转变为鼓励性干预的模式。
也就是说,危机干预人员应该实时的让危机当事人对自己有更多的掌控,一旦危机干预人员明确了危机当事人要采取的行动所产生的结果对他是有益的话,那么危机干预人员需要对他的行为做出一些肯定、鼓励,来去强化和支持他们做出努力的事情,这样就有助于调动危机当事人自己内在已有的能动性,去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其目的是为了避免他们形成一种依赖的心态,问题进一步减轻,自信进一步增强,社会功能也会逐渐恢复常态.
4. 成长期,实际上对于一部分危机当事人来说,表现为在经历这次危机事件以后变得更成熟,自我力量会变得更加的强大,他们可能会对生命的意义,有更深刻地理解,珍惜生活的时光,珍惜人间宝贵的情感等等,其实如果我们危机干预人员参与过一些危机干预工作的话,都会有机会被这种精神所感染,对于我来讲,在参与完这样的工作也会如此。所以对我们危机干预人员来说,应该怀着学习和感恩的心态,来帮助危机当事人,这样会对我们和危机当事人来讲都会产生最大的帮助的效能。
总结一下,危机发生以后,危机当事人心理严重程度,包括他的症状表现,他的反应的时长,实际上不是与这个灾难的长度呈正比。
个体对灾难的反应有很大的差异,有的人可能会异常的淡定,镇定自若,会擅长应付,有的人会表现无所适从,惶惶不可终日,这些个体差异主要是根据人的个体特点,对灾难的认知、解释和社会知识,是否有过危机的经历。
因此作为危机干预工作人员应该在这项工作当中不断去提高对于不同情况的危机当事人的快速识别,准确地判断能力,掌握一个有效的综合的干预措施,提供一个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服务。
目的是让危机当事人因为灾难而导致的各类精神障碍的风险,减小到最低,我想这是我跟大家分享的第一块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