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满足个性化教育的需求、有效反馈教育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成长的内驱力......所有与学生发展相关的事情都需要被老师“看见”。
读着“新学期,教师‘看见’学生的40种视角”这篇文章,脑中浮现当年儿子读高三时情景,儿子刚上高三时,级部成绩排名六百多(级部理科生700多人),对高考完全没有了信心。和班主任刘老师沟通,告知如现在努力,超常发挥,能考二本。我压住内心万分焦虑,辞了工作,开启艰辛的高三陪读模式。首先向班主任借力,给孩子支持和鼓励,由于都是同行,沟通比较有效,班主任从发现孩子点滴进步的鼓励、学习态度的微小转变、课堂的参与度、挑战精神等,给孩子鼓励、信心,慢慢孩子有了改变。我紧跟班主任的步伐,每天一张小便条,写满“看见”儿子从做人、学习、生活、思考、健身(高三没有间断过)等方方面面激励的话语,从9月1日开始,写到第二年的6月6日,共279张,贴成“2019,高考必胜”,满满一面墙。孩子的排名持续进步,五百多、四百多、三百多,二百多名......相信“看见”的强大力量,让一个后进生逆袭成为优秀生。
作为老师,我们会遇见很多不同的孩子:不同性格,不同天赋,不同家庭的孩子,看见孩子的美好,长期关注孩子的点滴进步,夸张、放大的去表扬,给孩子多倍的爱,相信爱出者爱返,被爱的孩子有爱的能力!是一种被看见了的力量,孩子成长的力量。
所以即使孩子有很小很小的进步,也是需要被看见。因为微小的进步慢慢会累积成大大的进步。
看见需要包容,因为成长是多样的。作为学部中层干部,更需要从积极的角度去欣赏老师们、孩子们多方面的亮点,为团队、孩子成长内驱力赋能。
愿我们都有看见别人的能力,也有被别人看见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