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很多人把吃苦当成炫耀的资本,恨不得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他在吃苦。最典型的场景,就是有些人为了证明自己在工作,专门拍一个凌晨工作的场景,再配上一段自己如何如何努力的文案,发圈。
你一定看到过这样的内容,如果他是你的同事,你大概率会恨这个发圈的人,因为在老板面前,他把你比下去了。而这位发圈的朋友,大概率沉浸在充实的沾沾自喜中,因为他在通过吃苦,向别人证明自己的努力。
吃苦,本来是达成目标的过程。在这种「像别人证明些什么」的场景下,吃苦就变味儿了,变成了为了吃苦而吃苦。这时的吃苦,变成了把别人比下去的资本,而不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要度过一段吃苦的经历。
为了吃苦而吃苦,这是一种「外在激励」,一旦别人不夸奖你的吃苦了,行动的动力也就夭折的。如果是为了需要而吃苦,这就是一种「内在激励」,无论别人说啥,你仍然在持续不断地行动。表面上看你在苦哈哈地坚持,实际上你却在尽情地享受。
理解到这里,你就能理解:要为自己下苦功,而不为别人下苦功。
在工作中,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的工作不饱和吗」?这句话如果翻译一下,就是,「你是不是太闲了」?
我相信,绝大多数人在这样的场景下,都不愿意承认自己太闲了,而是希望留给别人「我很忙」的印象。千万别小瞧了我很忙,这句话背后隐藏着大量的好处。
1. 忙,证明自己在职场上有价值;
2. 遇到自己不想干的事,忙就成了很好的挡箭牌,还不失面子;
3. 忙,通常会跟长本事联系在一起,有助于打造积极向上的人设。
正因如此,我们跟别人沟通的第一句话,通常是:在忙吗,现在说话方便吗,有没有打扰到你……
有时候看到消息,很多人也会选择性地不回复或者晚回复,给出的理由就是太忙了,没看见。而实际上,这些信息早就看见了,暂时不回复,大概率是不知道你有啥事,害怕给自己找麻烦,或者知道了有啥事但却不知道怎么回复,仅此而已。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心理状态,所以在联系别人时,千万不要说「在吗」,而是要直接说事,给对方留足充分思考的时间,还要主动把「忙」这个借口递给对方,即便对方不愿意帮忙,对方也有个台阶能主动下来,不至于步步紧逼破坏关系。
你看,一个人忙与不忙的背后,考验的是「关系」。关系对,聊啥都对;关系不对,聊啥都是了关系。忙着吃苦,背后是有话外音的。愿你能够「看透不说透,继续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