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他害怕的,并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讨厌自己的人散发的负面能量。他从来没有想象过,在这世上竟然会有这样的恶意存在。”这是东野圭吾所写《恶意》中男主日高邦彦写的小说《禁猎地》中的一段话。
这世间存在着好意、善意、美意,自然也难免存在许多的不怀好意、恶意。
你或许从不知你的善意,会激发他人内心深处无尽的恶意。读罢这部小说,脑海里就不自觉地冒出这么一句话:“‘恶’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在周日下午的4个小时里,我看完了东野圭吾的《恶意》。故事情节的层层推进和不断反转,让人在22度温暖的空调室内,却体会到了彻头彻尾的北方冰天雪地的寒意!
从《解忧杂货店》到《虚无的十字架》,再到这本《恶意》,带给我三种完全不同的阅读心理体验。尤其是在《恶意》里,东野先生通过不同视角对复杂人性的细腻刻画、抽丝剥茧般的深度剖析,令人叹服!阅读此书,不能放过每一个细节,因为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伏笔,都可能是线索,都可能是误导,也都有可能是情节反转的契机!
《恶意》是东野圭吾写的加贺警官探案系列中的一部。
很难想像,一个人仅仅只是出于自卑、忌妒、羞耻之心,就任由恶意之花在自己的内心肆意滋生,从而不惜一切代价要去毁掉另一个人的生命,甚至在杀这个人的同时,还精心设计出各种迷障,只为千方百计毁掉、夺走死者生前所拥有的一切:名誉、地位、才华、人品、幸福……在《恶意》中,野野口就是这么一个心思缜密、人格严重扭曲到极致的人。
初中时期的野野口曾是校园霸凌的受害者,但为了自保,后来加入了施暴者队伍。当他和霸凌者一起将拳脚挥向昔日帮助过、保护过他的好朋友日高时,他多么希望能看到一向善良的日高也和他一样,堕落成霸凌者的帮凶,好让自己的内心感到平衡。可是面对暴力,正直、善良的日高依旧善良、美好、有骨气。这令野野口内心感到无比地羞耻,深深地意识到与日高相比,自己是多么地卑劣。他想当然地就把日高昔日对他的保护与帮助,全都解读为日高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这种念头让野野口深陷于对日高无尽的恨意之中。
对方越高尚、越美好,就越发衬托出自己的卑鄙与龌龊。越是接受对方善意的相助,越是怨恨自己的生不如人。
正是这种日益扭曲的心态,使得成年后的野野口,为实现自己的作家梦想,再次接近日高时,看到日高依旧不计前嫌地原谅了他,再次帮助他,多年以来滋生蔓延的恶意,就这样在心底彻底爆发了。
日高死了。所有证据都证实了是野野口谋杀了日高,野野口在证据面前也供认不讳,可是对杀人动机却三缄其口。此案的各种线索都在提示加贺警官,也提示着我们,原来这一切都是源于一个不可告人的原因,野野口不仅因此被胁迫当了日高的影子写手,还最终忍无可忍杀了昔日好友日高。
这些线索,也将我们的视线与猜测最终都引向了日高这个道貌岸然的假的畅销书作家。让我们不由得发出“哇,这个日高还真是够阴险卑劣啊!”的感慨。
可是等等,加贺警官似乎并不是这样想的。虽然日高的谋杀案已了结,野野口的自白书也坦露了他杀人的动机……但真相似乎远不止于此。
野野口与日高,到底谁才是真正欺骗世人的说谎者?
真相,总是如此丑陋。在小说的结尾,东野圭吾借加贺警官之口道出了令我们瞠目、却又不得不沉思的真相。
凶手精心算计策划多年,从一点一滴开始重建被害人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真实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毁掉被害人生前所拥有的一切,包括生命与名誉。从而使得自己即使因杀人被捕,也会成为大众同情者。而被害者,却最终成了被世人所唾弃的人。
这份深藏的恶意让人读罢,久久不能平静。这份恶意的起因,源于凶手母亲的偏见影响,也源于凶手少年时曾遭受的校园霸凌和后来不得已成为霸凌者的帮凶的痛苦经历。
这样令人深感痛苦又厌烦的成长经历,引燃了内心自卑、妒忌、仇恨之火,最终促成了野野口闭口不言的杀人动机。
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热映的电影《少年的你》。记得电影中有一个镜头:在同样遭受校园霸凌的少女陈念的书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生活在阴沟,也要记得仰望星空啊。”
这句话源于19世纪英国作家王尔德的名句:“我们都身处阴沟,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与野野口完全不同,电影里的陈念与小北,和本书里的日高一样,虽然都遭受过校园霸凌,但他们却始终相互守护,一起仰望着星空,对世界怀着一份可贵的善意。
这份善良,似黑暗中闪烁的烛火,不大却坚定,足以照亮并温暖你我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