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原文:
“What language is thine, O sea?”
“The language of eternal question.”
“What language is thy answer, O sky?”
“The language of eternal silence.”
冯唐版:
“沧海,你用的是哪种语言?”
“永不止息的探问”
“苍天,你用的是哪种语言?”
“永不止息的沉默”
郑振铎版:
“海水啊,你说的是什么?”
“是永恒的疑问。”
“天空啊,你回答的话是什么?”
“是永恒的沉默。”
我的翻译:
“大海大海,你怎么说?”
“不断质疑,不断发问。”
“天空天空,你怎么看?”
“永远保持安静。”
这篇大概是这几天下来最轻松的一篇,因为对比读下来的感觉是:都差不多,就是A也可,B也可的感觉。
Language有“语言,说话”的意思,冯唐取了前者,而郑振铎选择了后者,这样翻译感觉都可以。Eternal的意思是“永恒不朽的,无休止的”,郑振铎选择了前者而冯唐选择了后者。连question都可以一个“探问”(动词)一个“疑问”(名词)。
文人最有意思的一点就是,不愿意拾人牙慧。所以,尽管有前人铺路,后人也并不见得一定要走。而且,时代是变化的,语言也是。我用的还是高中时候买的第6版的《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它后面都写着:较原文版增加2500条新词。就是因为所有的东西都不是一成不变,所以翻译起来才觉得无穷乐趣。就像我,我看到泰戈尔原话第一反应居然是那句网络流行词“元芳,你怎么看?”于是照着这个套路,我的翻译就新鲜出炉啦!
我理解的泰戈尔的原文,大约是觉得海洋诡谲绮丽,时刻变幻。它就像是一个对世界永远充满好奇的少年,总是孜孜不倦地探索着这个世界,并对这个世界发出问询。而天空,像是久经世事的长者,眼里闪着智慧的光芒,你问他对世界的表达方式,他会说,沉默就是最好的回答。
忽然想起在机场书店看到的一本书《成功可以复制》,我当时的感觉是:每个人的成功,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因为每个人的内核不同(当然其他外部条件也不同,比如学历啦机遇啦等等)。就像大海若是停止了思考辩论,停止了质疑发问,那么,它与一滩死水又有什么区别?就像若是天空开始随心所欲,随意表达,那么,人们发自内心的敬畏就会消失。
泰戈尔的这首诗,道理上讲的话,很像《论语》里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孔圣认为人和自然很多时候是一体的,山和水的特质,有的时候也会在人的行为中反映出来。而自然界中,山是稳定的,靠谱的;水是变动的,多元的。山的高度在那里,任你说什么,它的视野总是开阔的,而天空也是如此,它甚至比最高的山还要高,眼界还要宽广。大海在成为大海之前,也曾经诞生于雪山,流经过各种各样的土地,见到过不同的人事和风景,所以,如果山或是天空是靠高度成就了自己,大海就靠的是经历,或者,见闻。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想,这大约就是因为------读书可以开阔视野,通过别人的作品可以了解这世界更多而不至于坐井观天,夜郎自大;而行路,则是为了丰富阅历,增长见闻。
不过,探问也好沉默也好,都要因人而异。就像小马过河,松鼠的回答和老牛的回答,最终都只是一个参考,而不是结论。
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