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首先、时间维度拉长
一个足以引起人们关注的事情一定是有一定时间维度的,一天两天的好事,谁也会做。而我们这个片子所锁定的慰问福利院的事情恰恰有这样一个维度,应该是四年了!这四年如何浓缩?
其次、广度要拉开
我们把视线放宽,哪所学校没有一两位班主任悉心照顾本班一两位脑残、身残的同学事例?这不足以引起人们的视线,如果把我校一个班的班主任关心班里脑残孩子的事迹,联系到我校一名党员老师恰恰是班里的数学老师,又是福利院义工的事情,继而,有党支部发现还有这样一群弱势群体需要人们关注,从而四年来,从关心、慰问这名同学到整个学校党支部带领全校师生、全校少先队员年年关心慰问福利院全体病人甚至医务工作者,从而达成良好的社会关系。
由此,我也建议,我们学校少队一直默默关注、支持的这件亮点的事情,应该让全校师生参与,如果我们只是上层管理人员指导也仅仅是你们知道而已,一件事情做透、做扎实需要努力,比如,我建议,上半年由三四年去,下半年让一二年级去,每个年级,每位老师都参与到其中,这也是党支部带领全校师生作的一件扎扎实实的好事,因为,我清楚地记得我第一次去福利院的感受,内心很震撼:那些人目光呆滞,但是依然在歌颂美好,医务工作者的和善可亲......这种感受也是我有,几位参与的老师有,节日参与的学生有,其他更多的党员教师、少先队员都没有,都不曾感受到。(题外话)
“日行一善”活动是金凤区回民一小老师孟云虎于2001年最先提出,校长发现,孟老师成为大队辅导员继而,在全校长期坚持开展的一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开展“日行一善”活动,就是让学生每天坚持做好事,并从所做好事中选一件记录下来。这样,学生头脑中就会逐步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并养成道德自律的意识。而且,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家庭其他成员共同参与,起到“一个学校教育一批少先队员,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的社会效应,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达到全社会参与、全方位育人的目的,最终形成人人向善、人人崇善的社会道德新风尚。继而全国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活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必选内容!
银川市推广开展“日行一善”活动时,将与深入开展的“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和“身边好人”、“美德少年”推荐评选相结合,使学生在充分体验做好事的快乐中,逐步实现由“日行一善”到“日行多善”再到“天天行善”,最终达到“善行一生”的目的。
患者家属的足迹走进校园,西夏六小的美丽吸引,走进党支部书记,探寻义工(班主任),三年前,孩子在这里上学,三年来、孩子被班主任、被学校(党支部关注)----到关心所有的福利院的孤残、疾病患者,三年来一到学雷锋日,慰问全院工作者、患者,每学期一次,结成好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