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
——读《教学勇气》一书有感
秋天是诗,是画,是收获的季节!在这如诗如画的日子里,很荣幸地参加了由中国教育报举办的《教学勇气》21天共读会。在这21天的共读里,每一天都让我感动。群里有吴国珍教授,有吴虹校长,有段艳霞老师……有厦门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的伙伴们,读这本书有太多人在引领,这一次共读活动是一个团队在引领,在分享,早上有腾讯会议,晚上有腾讯会议,每天的共读都读得热热闹闹,读得开心,读得收获满满!
这21天的共读,使我的心灵为之一震,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实在太多了。帕克·帕尔默谈到教学中的困惑源自三个方面:学科,学生,还有自己对自我的认识。学科像生命一样广泛和复杂;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而更为复杂的是教导自己认识自己。如果仅仅从学科和学生两个方面去认识教学工作的复杂性,作为一个教师只要精通学科知识,学习足够的教学技巧,使得自己处于引领学生精神的地位,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复制这个世界。我们对学科以及对学生的认识,是源自于我们对自我的认识,依赖于关于自我的知识。当我们不了解自我的时候,我们就不了解我们的学生是谁,也就不能懂得我们所教的学科。作为教师就不能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去理解教学,教师应该去理解自我的知识,认识自我,把自我和学生、学科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体,去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帕尔默说的真正的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因此,作为老师,除了有好的教学还要有爱的教育,用心灵去影响心灵。
爱,是教育的前提,爱是发自内心的,是真诚的!教师对学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当我们自然而然地把学生看作朋友时,学生也会不知不觉地把我们视为朋友。
近10年来,在我们社会里,家长的教育不文明现象极大地增长起来。因此,为使我们的学校教育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共产主义教育,我们的教师应当充分懂得,社会托付给我们的责任是何等重大。我们教育的人,不管他是个多么“没有希望”和“不可救药”的钉子学生,他的心灵里也总有点滴的优点。假如我们连这点滴的优点也不相信,那么教育便成了不堪承受的重荷,便成了一种折磨。若是一个医生走进病房对一个重病号说:“您的病没有希望了,不值得医治了,您可以订购一口棺材。”对这样的医生,你们会怎样想呢?这个医生的冷酷一定会受到社会舆论的严厉谴责,而且他未必能在医院里继续工作下去。在学校里,也可见到类似的情景。这个学生“没有希望”了,他“不会有任何出息”。有人不仅对学生本人这样说,而且在会上当众对家长这样说。公开提及学生的智能缺陷,存心“数落”他,刺痛他最敏感的内心深处--这根本不是医治创伤,而是对温柔、敏感的童心的当头棒喝。这种当头棒喝日复一日地经常重复,会使心灵变得粗俗,会使学生变得迟钝,使学生对自己的人格抱无所谓的态度。
作为老师,我们对孩子们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很多家长都说老师的话是圣旨,孩子只听老师的话。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要慎言,要有爱。我们要尽力做到让学生明白:“我有好多缺点和不足,但老师依然喜欢我,爱我,依然鼓励我。”我们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心灵影响心灵。不然,无论说什么大道理,对学生而言都是隔靴搔痒。我们要尊重学生的情绪,帮助他们消除情绪的污染源,极尽所能地保护学生,指导学生正确处理事情,努力做好学生情感路上的摆渡人。让每个学生信任你的同时感到亲切与温暖。
有一次,在教室的门口里面,躺着一个饮料瓶,结果,进教室35名学生,没有一个人弯腰把饮料瓶捡起来扔进垃圾桶。最后一名学生,伟坤同学走进教室,他看到教室门口有个饮料瓶,他非常迅速地弯下腰把饮料瓶拿起来扔进垃圾桶。班里的很多同学见到这个饮料瓶,有的只是瞟了一眼,有的甚至不屑一顾地跨过饮料瓶,还有的同学用脚踩了一下饮料瓶。捡个饮料瓶扔进垃圾桶这是多么简单的动作啊!却只有伟坤同学他做了这件事!我抓住这个闪光点,大力地表扬了伟坤同学,并奖励他支棒棒糖!他没想到会得到奖励,非常开心!我说:“如果人人都像伟坤同学一样爱卫生,那我们的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一分文明好像一滴水,许多文明就是一片海。一分道德好像一盏灯,许多道德就能照亮整个世界。一分道德好像星星之火,许多道德可成燎原之势。让我们行动起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样不但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自己也会很快乐。”
《教学勇气》给了我教学的勇气和力量,我会把从书中学到的理论,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我会用爱和善良去接触世界上最温柔、最敏感的物质--儿童的心灵。我会用心教育,静等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