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

        在经历了14年在外流浪后,孔子再次回到了自己的故乡,而这个时候68岁高龄的孔子又会选择做些什么呢?

        在孔子周游列国的途中,他的弟子冉求在季桓子那里当了大将军,打了胜仗凯旋归来之后,季桓子就问他:“你这本领是你自己生来就有的,还是别人教你的?”“是从孔子那里学来的”冉求答道,“那你认为的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不为了功成名利去做事,完全是为了百姓,只要你用他。不去听小人的谗言就好了”。于是孔子就被季桓子重金邀请回了鲁国。

        史料中记载孔子的3000名学生中有72个成为了贤人,这对一个老师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但我认为孔子还是失望居多,因为我们知道孔子的一生理想就是推行仁政,但是此时他推行仁政的道路可谓是一塌糊涂。但我们从另外一个方面想,孔子可能也会感慨,因为在3千名中弟子有72个贤者,已经非常幸运了。

      这个时候的孔子开始整理诗经中的篇目,把3000篇诗经中重复的部分删掉,只剩下305篇。可是孔子做这些又是为了什么呢?我的见解是因为孔子一生的政治愿望就是恢复礼乐制度与推行仁政而礼乐的基础,就是诗经。他们需要将这些诗经整理好,让后世在恢复的时候更轻松更容易。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出,孔子在这个时候还是有很大的希望的,他知道自己已经很难再将周礼恢复,但是他还有他的弟子与后代。

        可是到后来,鲁哀公和季桓子先后问孔子政事。孔子的态度相比于之前比较被动,因为可能他知道自己成功的几率也不会很大,也没有必要去一直求着别人或者问着别人让他接受自己,不如等到别人来问他的时候他再去回答。

        别人评价孔子,在乡亲面前特别的谦虚,就像不会说话的人一样;在朝廷和宗庙上的时候,语言就非常简便且思路清晰;在与上大夫说话时,语言严谨;与下大夫说话时侃侃而谈。不仅如此,孔子还制定了在大臣上朝时要对国君怎样或者有什么样的礼仪。但是做这一切,孔子并未为别人而是为了自己。

        从以上做的所有事情上都可以看出孔子都不是被迫的,完全是靠他自己自愿。就像是一种从心所欲的心态。这也完全对应了他自述中所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纵观孔子的这一生,他不仅是一个教育家,还是一位伟大的老师,门下弟子三千余人,贤者七十二人,但孔子的理想并不仅仅如此...
    何乐wei阅读 1,449评论 0 0
  • 自由有很多种,有的是无忧无虑,挣脱父母的命令,放飞自我。这是物质层面的,也就是体验那种快感。也有种自由是在精神...
    柠檬汽水游泳池阅读 1,371评论 0 1
  • 孔子这一生,不变的是他想恢复礼乐的志向,不变的是他的志向,一直没有得到实现。 孔子周游列国14年后,最终回到了鲁国...
    云溪III阅读 2,415评论 0 0
  • 孔子一生活了72岁,但是他在当时那个时代却并不受青睐,而是被人民看作丧家之狗。孔子一生70多岁,分为七个阶...
    杨煜泽阅读 858评论 0 0
  • 时间匆匆的走,转眼间我们就学到了《孔子---世家最后的歌声》,我们也学到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的境界,...
    肖雨阳阅读 1,261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