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成见,用一点小尝试,带来大改变
今天想聊聊“番茄钟”。
以前工作的时候聊起时间管理的话题,常常会有同事推荐番茄钟工作法,因为我当时的工作创意性思考内容占比很大,而且一直在使用的“清单式”时间管理办法效果还不错,就导致我从来没想着去好好的了解一下这个“番茄钟”——既然我现在做的还不错,那我为什么要去改变?
第二次正式场合听到“番茄钟”,是女儿的眼科医生推荐。因为女儿的例行视力检查提示她左眼有近视的趋势,医生明确地告知我们家长,除了保证每天2小时的户外活动,一定要严格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医生建议让女儿采用“番茄钟”的时间管理方法来调控学习时间,20分钟学习,5分钟远眺放松。
我一边查阅资料,紧张女儿的视力问题,一边又特别抵触医生这个20分钟学习时间管理的建议,一门心思的认定:20分钟一个回合,数学卷子做不完一张吧,读书正读在兴头上吧……好不容易从小培养出来的专注力,就这样毁于一旦了吧。当时真的是想象了好多因为保护视力搞得学习鸡飞狗跳的场景。
直到最近看《认知觉醒》的作者从脑科学的角度谈学习力问题时,也在推荐“番茄钟”这个时间管理法,接入点恰恰又是我一直担心的“专注力”问题。如果这个方法真的可行,让女儿专注学习的同时,一并解决了视力调节的问题,一举多得,那就试试吧,万一真的靠谱呢!
说做就做:
1、说服实验核心人物:和女儿一起读了《认知觉醒》关于学习力和专注力的一些章节内容,让她了解“番茄钟”的原理和作用。
2、找出问题:沟通总结了一下平时的学习习惯和存在的问题,让她从心理上认可这种实验和改变。
聊天的时候,女儿自己表示有些时候长时间的一股脑的做一件事情,会觉得疲劳。比如数学学习上,女儿复习写作业,完成预习,再刷刷上周的错题,一般四五十分钟就过完了,你让她中间休息或者穿插做点英语什么的,她又觉得数学还没弄完心里悬着,听读英语也不自在,读故事也不尽兴,所以即使已经很累了也还是想要完成一科再去弄其他的。经常弄到后面就是为了完成而完成。
3、制定实验计划:女儿自己总结制作了学习清单,我们根据书上的建议,灵活的实验怎么更好地设置时间。
第一天我们设定的20分钟学习,5分钟休息,完成两组,再休息10分钟。
试行了2天,女儿主动给我说觉得20分钟短了一点,想要试试30分钟。只实验了一天30分钟时间段,女儿又说好像有点长,事情做完不自觉等着计时器响。(我心理就纳闷了,10分钟区别这么大?!)
第四天我们就干脆取个中间值,设置成25分钟,女儿学习,我在旁边陪伴观察。
4、稳定有效:两天观察期下来,这个事情真的还有点神奇。计时器的提示声音似乎给她的大脑安了一个开关,开的时候全神贯注,关的时候让自己思维抽离出来,毫无负担的放松休息,又隐隐开始期待下一次专注投入带来的快感。所以,之后几天,我们就一直沿用25分钟这个标准。
举例:比如语文学习,25分钟的时间女儿刚好可以完成差不多两小项的内容,字词+预习;英语上差不多刚好可以完成听读绘本+复述;数学25分钟几乎刚好可以完成家庭作业。每3组完成,差不多是语数外的一个小循环,女儿就会比较放松的去休息20-30分钟,这个时间一般就是吃吃水果撸撸猫或者和我随便聊两句。
计时器响了之后她又可以马上投入到下一组学习。第二次循环的时候,女儿自己安排的就是25分钟专攻一项内容。比如古文阅读,书法、刷错题,碰上写生、国画或者课外阅读这类思考设计时间更多、需要更尽兴的,我们就会设置成40分钟,主要用来提醒用眼休息,最终女儿会以作品完成时间来算,有时长一些,有时短一些,灵活度由她自己设计管理。
总结: 番茄钟时间管理法我和女儿已经试行了8天,她的学习清单上,每天完成的项目很明显的在有序增加,我今天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突然想起好像这两天女儿睡前都没着急的给我说故事还没读啊,英语诗歌搞忘背了之类的话。
今天打完羽毛球走回家的路上和女儿聊起了这几天的感受,她说番茄钟让她感觉自己变聪明了,有一种掌握了时间和学习秘籍的兴奋。我看着她那一副成就感满满又有一点小臭屁的样子,真的就想感叹一句:“放下固执和成见,多一些尝试,说不定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