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输出,不得不提写日记,这大概是我们大多数人思维输出最初的形式。第一次记日记是大概二三年级,那时候只当写日记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所以很多时候就是在应付,大多是记事,并没有融入太多的思考,甚至每逢长假会有一天内要赶好几篇日记的情况,那真的是挤牙膏地输入,过程痛苦憋屈,还徒劳无功。
步入青春期,开始有了一些自我意识,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开始主动买来带锁的小本悄悄写下自己的心事,心满意足而又小心翼翼地收藏。直到有一天弟弟拿着我的日记本边读边嘲笑,我愤懑地撕掉我的日记本,之后便对日记有了难以摆脱地阴影。而那时自己的所谓输出真的就是简单的内心想法的记录,文艺一点说就是在和自己的小本子述说自己的小秘密,而这个述说的环境被确认不安全的情况下,记录的主观意识就很容易被扼杀。
在大学以前学校这个环境要求我们去输出,这种被动输出对于我们的心理设定是逼迫性的,所以毕业后当可以摆脱这种被动输入,如果没有对于自己更高的要求和管束,可能真的就弃笔从“手机”了。
当下,我们变得越来越浮躁,越急于追求短,平,快的视觉冲击,从外界获取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多,抖音,微信推文,心灵鸡汤,成功励志的书籍侵占着大多数的碎片时间,大多数人主动或者被动地接受了很多别人的观点,从鲜少代入自己的独立思考,更不用说结合自我认知独立思考再转化整理成语言或者文字表达输出。所以,我们变得越来越盲从,常常觉得自己想法很多,却无从表达,成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我常常在构想得鲜活饱满,表达出来却空洞单一。这种感觉就如同我明明有着构筑摩天大楼的原材料,却连搭建一间小房子也无从着手,束手无策又无可奈何。
我想,输出的价值,可能就是整理自我观点的过程,锻炼自己逻辑思维,语言组织能力的过程,是更好地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串联起来并完美地展现到外界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的能力我们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习得或者说提升的,刚好偶然发现了简书,让自己想表达的时候走一个途径可以随时记录,可以整理自我的想法和思绪,同时发布出来又有他人的评论或者不同意见作为我们对自己观点的审视和矫正,帮助我们修正自己的认知。
以上,我在简书的第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