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走出校门,几十年来就没有再写过命题作文。所以,很能理解拓画家为什么总不愿意画有命题性质的作品。信马由缰,无拘无束的创作或许更符合天性,作品也可能更具灵性。
中学时代,正值武侠小说风行的时代,那时候心目中的文学就是各种小说。除了金庸,古龙,梁羽生,然后就是琼瑶和席慕容。至于语文课所讲的文学,基本被屏蔽在脑海中的一个角落。那是为考试而不得已得到的灌输。没有过愉悦的阅读,现在回想起来,记忆中完全是一片空白。勉强记得的就是《古文观止》中的一些名句,和一些比较应景的古诗词。比如这样的秋天,就可以想起“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也能感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那种萧索。
走出校门以后,幸好没有丢弃读书的习惯,完全凭自己的喜好去读书,不管是世界名著,还是流行小说,散文,游记,随笔,经济学专著,一直到现在的网络小说,各种专栏。
文学带给我们了什么?
首先,是内心的愉悦,优秀的作品能让我们沉迷其中,有废寝忘食的愉悦,这是生活中其他活动所不能代替的愉悦。
其次,优秀的作品,能让我们的思维变得宽广,深邃。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思想有深度”。读书的过程,有时候就是一个自我审视,自我提升的过程。
再则:视野。
任何一个人所处的地域环境,圈子圈层都有着无法逾越的局限性。而文学则是打开世界的一个窗口,而且不是一个只能看到表面表象的世界。通过五花八门的书籍,我们能看到世界的多样性,繁华的,没落的,美丽的,丑陋的,真实的,虚假的,善良的,凶恶的,肤浅的,深邃的,激动人心的,扼腕叹息的。人性的光辉与阴暗,爱情的绚丽与磨难,生活的幸福与艰辛。所有这些,都会在文学中得到认知。
读了这么多书,能做什么?或许,可以试着写作。
如果说读书是一个输入的过程,那么,写作就是一个输出的过程。我想,没有哪一个作家是不读书就可以写出作品的。
写作,乍一看,是一件挺难的事情。再一想,未必是一件多难的事。无非就是记录或者表达,或者加上传递和沟通。
《周恩来传》基本就是记录总理的生活,通过生活展示出总理的高尚的品德,杰出的智慧,高洁的人性。
《简爱》《少年维特之烦恼》《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或表达爱情,或表达奋斗不屈。
《福尔摩斯探案集》《热爱生命》《香水》《挪威的森林》《遥远的救世主》看过多少年后,脑海中的印象依然深刻而清晰。
在自身的生活乏善可陈的境况下,把一些优秀的作品,用简单通俗的语言概括一下,推荐给喜欢读书的人。是不是也是一个写作方向?
教学相长,写作也是另一种形式的阅读。输出可以倒逼自己做更多的输入,也算是成长和精进。
创作当然有意义,但传播依然具备价值。
从今天起,开始学习写写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