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的戏,借用木鱼姐的评价,就是“有地气、暖心暖肺”!
在我的概念中,芗剧大概跟歌仔戏就是同一个剧种,昨晚演出的虽然是漳浦竹马戏传承保护中心,但是演出的剧种还是芗剧,并不是竹马戏,所以很遗憾,还是不知道好奇了许久的竹马戏是什么样的。
虽然看不到稀有剧种很遗憾,但这《芝麻官系列》,却是实打实的好戏!这台戏是由两个小戏组成的,分别是《兄弟讼》和《拾银记》,编剧是已故著名芗剧编剧汤印昌老先生。说起这位老先生,当初蔡老师是让我重点读过他的本子的,果然是极好的东西,因为,他的剧作中大都没有坏人。这里所说的坏人,不但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坏人,甚至不是相对意义上的那种反面人物。民,是一群心怀着善意,却总是因为自己心里本真的执念而造成各种误会的小人物;官,也只不过是小地方的父母官,谈不上那些庙堂之高的清明大志风光霁月,总是充满了狡黠的小智慧,善于调和那些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家庭矛盾。读汤先生的剧本,总能感受到一种舒适温暖——不会烫着人,却让你的心都熨帖起来了。蔡老师让我读汤先生的剧本,我想来,原因大抵有二。其一,汤先生一生的剧本创作都是为芗剧,他熟知芗剧的剧种特色,熟知漳州的各种俗语民事,所以,他的剧本在芗剧舞台上没有任何的水土不服,简直就是天衣无缝——这就是为剧种而创作吧。其二,汤先生的剧本可以说是上得了会演,出得了福建,也下得了乡,普适性极大,他剧中所写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矛盾那些心情,放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放在任何地域和人群中都能够被理解和接受——这就是为观众而创作吧。
《芝麻官系列》,两个小戏,同一个县官,保持了故事的延续性,好像一个单元剧一样,如果再加上《母子桥》、《煎石记》什么的,真真儿可以做一个短篇电视连续剧的。坦白讲,这个系列剧,感觉比台湾的好多歌仔戏电视剧都要高出一筹。
《兄弟讼》是兄弟两家为了父亲死后留下的一座祖屋起了争执,但在县官大人看来,这两兄弟都没有错,错在“恁老爸”——如果你们的老爸是乞丐,啥都没留下,那也就不会有争执了啊,所以就怪你老爸,还留啥遗产,害你们兄弟阋墙。毕竟是兄弟,血浓于水,和解起来容易,但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俩妯娌,要调节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可如果妯娌间不调节好,回去一吹“入骨髓”的枕头风,那前面调解两兄弟的努力就算白费。没办法,对付妯娌俩,不能用亲情攻势,那就来点儿狠手段吧——既然你们每人都有两个儿子,那就把其中一个儿子发去做和尚或者乞丐,这样你们的儿子们将来就不会像他们父亲一样争家产争得头破血流了。由此及彼,将心比心,俩妯娌终于也明白了一家人要团结的道理,案子结了,皆大欢喜。世人总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但汤先生笔下的县官却总要去为家务事操心,还总能办的漂漂亮亮的,哎,这才是真正有本事的父母官哦。
《拾银记》大概是源于《三言二拍》中某个故事的引篇,讲的是开笔墨铺的店姐在渡口边捡了银子,拾金不昧物归原主,却被失银的书生诬赖贪了他的银子,而县官先入为主地认为商人总是贪利,而书生知书达理,所以判定是店姐昧了书生的银子。店姐悲愤无奈,感慨出“千万莫学我店姐,行善要吃哑巴亏”!这句话,想来所有听到的人都会心生感慨,简直是说出了观众的心声。且不说那些不曾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扶老人”的事,就说咱平时工作生活中,好心做事还要被人倒打一耙吃哑巴亏的事还少么?这句唱词,写出了咱的苦水,写到了咱心里,借用佛家一句话来形容——直指人心!当然,戏里的结局总是暖心的,县官幡然醒悟了自己因为偏见犯的错,要把书生的银子也判给店姐,店姐不受,说她要的不是钱,而是一句真心的道歉,书生被店姐的大度感动,下跪忏悔。店姐是终于等到诬陷者的那句道歉,等到了父母官的道歉,她知足了,而我们,有时候是永远都等不到那份歉意的,所以,这种悲哀只能在戏里去寻找解脱了。
好戏!真的是好戏!接地气!暖人心!希望这样的好戏能多一些!再多一些!
下午梅林戏《西台风云》,po几张图片大家看看吧,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