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儿上网课,要好好听,认真记笔记,别总做小动作。”
“妈妈要出去办点事儿,你在家认真做作业,别总惦记看电视。”
“一会儿要考数学了,专心做,别想着偷偷看答案哈。”
这些话,有没有感觉特别熟悉,是不是你也经常说这样的话?
前几天因为发现孩子有过度玩平板,所以这些天在限制她玩。但是有些时候是非要用平板的,而且我也不喜欢监视孩子所有的行为。因为那只有一个结果——我疯了。
但是让他一个人在房间用平板,我肯定不放心,真的不放心。
于是我忍不住嘱咐他:好好上课,不允许偷玩平板哦。
或者在他出房间后,也会管不住嘴巴:“有没有偷玩呀?”
虽然用了开玩笑的语气,但藏不住的是对孩子的不放心,不信任。
孩子是能感受到我的不信任的。“没有玩。”她一般都会大声强调。我感受到她的情绪,赶紧说:“相信你的。”
“哼!”孩子不傻,我的亡羊补牢没起作用。
我这样嘱咐孩子,看上去是在为孩子好,其实却是为了让自己放心,“你看,我又嘱咐孩子了,我尽了做妈妈的责任了,她再偷玩就不是我的原因了。”
孩子有问题,当妈妈的自然要一起面对,而我说那样的话就是在推卸责任,是自私。
当妈妈说出这些不信任的话,硬气的孩子,或者叛逆期的孩子,真的就会杠起来,“你不让我怎样,我就偏偏怎样,气死你。”
因为不被信任这件事情,着实让人伤心。反正怎样你都不相信我会变好,不相信我也是个好孩子,那我干脆破罐子破摔好了。
而父母也会很伤心地想:“我都嘱咐过孩子,不让他那样了,他怎么就偏偏那样呢?我为他付出了那么多,他就是个不懂事的孩子。”
看上去,是孩子不听父母的话,孩子不懂事。而事实却是父母用“不信任”把孩子塑造成了那样。这话很残酷,因为我们常说“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
确实,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却多的是不懂得如何爱孩子的父母。
父母经常说开篇那些话,除了容易让孩子叛逆,还会形成一种提示。不信你再仔细读读。
“不要偷偷玩平板哦。”
哦,原来平板还可以偷偷玩啊。
“不要偷偷看答案啊。”
哦,原来考试时我还可以偷偷看答案啊。
“不能打妹妹。”孩子可能只是想表达自己也喜欢妹妹,本来不知道“打人”这回事,现在知道了。
谆谆教导就这样变成了恶意地提示。
细思极恐。我出了一身冷汗,幸亏我家娃有点憨傻。
以后不再说“不要。。。。。。”,而是换成正面的提示。
还要看清楚,是孩子做不到,还是自己不放心。
孩子做不到,那就和孩子一起探讨这个问题,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如果是自己不放心,也可以和孩子谈谈你的担心。
同时,你的担心是你的问题,你的问题就要你自己来解决,不要把它变成孩子的课题。让孩子解决父母的课题,很容易变成控制。
没有人愿意被别人控制,孩子也一样。
哲学家弗洛姆的一句话值得家长们深思:“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它出于对孩子之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然而这样的操纵是错误的。”
以此文作为我自己的一个反思和提醒,如果对你有用,我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