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合集】202509班:又是文字赋予意义的一天

吴思仪:盘根
母亲准备在阳台新添些花草,昨天特意清理出一个旧花盆。盆中原先生长着薄荷、三叶草和吊兰,看似寻常的一角,却在拔去表面的植株后,向我们展露出令人震撼的景象——土壤之中,竟是盘根错节的世界。
那根系交错缠绕,密如织网,各自向着土壤深处扎根。三叶草的根块饱满如小萝卜,周围生着细密而不规则的根须,谁能想到那样纤弱的植株,竟藏着如此粗壮的根基?吊兰的根紧紧盘踞,绕满盆底,粗壮的主根上又抽出细长的根须。最惹眼的是薄荷的根,虽深埋土中,却洁白鲜嫩,仿佛“出淤泥而不染”,脆生生的样子,一看便知吸足了水分与养分。
我由衷欣赏它们顽强的生命力。然而欣赏归欣赏,清理工作仍要继续。铁铲深掘,试图搅散根系,却只是徒劳——手腕震得生疼,根却几乎纹丝不动。最后我们只能亲手探入泥土,一根一根向外拔。每拔一次,身体都不由向后一顿,根系裹挟着大块泥土,仿佛不愿与这片土地分离。那一刻,我不由对它们的坚韧生出敬意。
想来,人生万事,亦如这些草木。总要先默默向下扎根,牢牢抓紧每一寸土壤,才能渐渐向上生叶、开花、结果。一旦根基深厚,再大的风雨也无所畏惧。
——因为我们有看不见的、浑厚的根。
谁能断定,明年春天,这花盆中不会又冒出三叶草的新绿、薄荷的清香与吊兰的生机呢?
【自我评价】一类文。观察细腻,立意深刻。从日常小事中提炼出“向下扎根”的生命哲理,描写生动,语言清新自然,结构层层推进,展现出较好的感悟与表达能力。
聂雅静遇见一抹暖阳
在青春的路上,总有些不期而遇的伤感,却也藏着悄悄照进来的温暖。
我的脸上长满了痘痘,密密麻麻的,像不小心洒落的小芝麻,遍布在脸颊两侧。这让本就不太自信的我,变得更加敏感多疑。
那天,阳光一如往常地洒满校园。我低头走在路上,却总觉得周围有许多目光黏在我脸上,火辣辣的。我加快脚步,却还是听见几个男生窸窸窣窣的议论:“你看她脸上的痘,好吓人。”“是啊,离远点,有点恶心……”这些话像针一样,一根根扎进我心里。眼泪不争气地在眼眶里打转,我几乎要小跑起来。
就在我转身想逃的时候,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别理他们,这没什么。”我抬起头,是我们班的班长。她微微笑着,眼神干净又温暖。她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说:“青春期长痘很正常,过段时间就好了。就像天气,总有阴雨的时候,可这不影响我们发光呀。别把它看得太重,放下包袱,继续往前走。”
班长的话,像一缕春风,吹散了我心头的阴霾。原本沉重的心情,仿佛被阳光洗过,一点点轻盈起来。我用力点点头,努力挤出一个真心的笑容。
那一次遇见,让我在迷茫的青春光影中,触到了真实的暖意。原来这世上总有人,愿意在你沮丧时,轻轻递来一束光。
【自我评价】一类下。情感真挚,心理描写细腻,能通过细节展现内心变化。语言流畅,结构完整。若能适当增加环境烘托与人物神态描写,感染力会更强。
刘盛睿那道题,我守住了自己
语文小测刚进行到一半,一道阅读理解题如拦路虎般横在眼前。我反复咀嚼题干,却始终理不清头绪,急得手心沁出细汗。
同桌的试卷近在咫尺,只要稍稍侧头,答案便能尽收眼底。我悄悄挪动身子,心跳如擂鼓,几乎要撞破安静的教室。
就在念头摇摆的刹那,老师考前那句“成绩不是目的,品格才是”如清泉般涌入心间。那声音不高,却格外清晰,仿佛她就站在我面前,注视着我的犹豫。我心头一震,那点偷瞄的念头瞬间如潮水般退去,只留下满脸的羞愧与清醒。
我深吸一口气,重新将目光聚焦于试卷,笔尖在草稿纸上沙沙游走,一字一句重读原文。忽然间,一个念头如灵光闪现——原来答案就藏在上下文的逻辑衔接处!我豁然开朗,迅速写下理解,心中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踏实与喜悦。
走出教室时我忽然明白:真正的成长,不是赢得漂亮的分数,而是在诱惑面前,守住那颗诚实而专注的心。
自我评价一类文立意深刻,心理刻画细腻真实,情节转折自然有力。语言干净而有画面感,结尾升华主题,是一篇有思想、有温度的练笔。
成欣雨被撕掉的那一页
今天早晨收数学作业,我又一次注意到了小李的本子——封面整洁,边角却像被老鼠啃过似的,缺了一小块。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她的作业本总在交上来前,就少了某一页,或者被草草地撕掉一个角。
趁课间发作业时,我轻声问她:“你的本子怎么老是少页啊?”她低着头,手指绞着衣角,声音轻得像羽毛:“错题太多……怕被你们笑话。”原来,那些做错的题目,都被她悄悄撕掉、扔掉了。留下的,全是字迹工整、答案正确的页面。
我翻开她交上来的作业,每一题都对得工工整整。可我知道,那些被她藏进垃圾桶深处的纸页上,一定写满了她的犹豫和修改,记录着她真实的思考轨迹——不完美,却格外真实。
午休时,我故意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留下一道做错的题,没有擦掉。还特意把涂涂改改的草稿纸夹在里面,一起交了上去。小李看见了,凑过来小声问:“你不怕被别人看见错题吗?”我摇摇头:“错题又不是什么丢人的事,那是我们真正学过的证明啊。”
她愣了一下,眼睛微微睁大,没再说话。
下午放学整理书包时,我看见她从书包最里层掏出那叠被撕下的纸页——有些已经皱了,有些还留着橡皮擦过的痕迹。她拿出透明胶带,开始一张一张地,小心翼翼地把它们贴回原来的位置。每贴一页,她都用手掌仔细抚平,像是在完成一件重要的修复工作。
贴到最后一张时,她拿起笔,在空白处工工整整地写下一行小字:“这一页,我也认真学过。”
第二天,我看见她新买的错题本封面上,用漂亮的字体写着四个字:“允许出错。”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成长有时候不是变得越来越正确,而是终于有勇气面对自己的不完美。我们总是被要求做对每一题,却很少有人告诉我们:出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犯错。真正的勇敢,是愿意把那些不够好的地方也接纳进自己的生命里,然后继续向前走。
自我评价A+视角独特,情感细腻真实。从“撕错”到“贴回”的转变自然动人,心理描写贴切。结尾升华到位,深刻诠释了成长的真谛——接纳比完美更重要。
乐绪卉:遇见雾中的世界树
坐在摩托车后座,风迎面扑来,我不由得眯起了眼。抬手轻轻摘下眼镜,眼眶微微发酸,视线在瞬间变得柔软。我近视,又带着轻微的散光,摘下眼镜之后,整个世界仿佛被悄悄调了滤镜——不再是棱角分明的现实,而是一场雾中的梦。
远处,路灯不再只是灯,它们融成了一片一片流淌的光晕,像是谁把金粉泼进了夜色里。行道树不再是清晰的绿,而是晕染开的青墨,一团一团,仿佛水彩画中未干的笔触。人影晃动,像是时光里的剪影,温柔,朦胧,带着某种说不清的韵律。
如果不是散光,世界或许不会以这样的方式向我展开。它像蒙上了一层薄纱,滤去了杂乱的细节,只剩下光影与色彩的低语。一切轮廓都被柔化,锐利被抹去,万物仿佛在水中微微晃动——那不是模糊,而是一种安静的美,一种慢下来的看见。
星星也不再是孤单的光点,它们彼此重叠、交织,像是夜空中绽放的微小烟火。远处的山与天的交界,成了一道柔软起伏的曲线,仿佛世界在这一刻,变得宽广而无界。
这是我的另一个世界——一场被雾化的视觉盛宴。虽少了清晰与锐利,却多了独特的朦胧与诗意。在这里,我遇见的,是不一样的世界树;在这里,模糊,也是一种温柔的清醒。
自我评价】一类文。视角独特,文笔细腻而富有诗意。通过个人视觉体验写出了一种朦胧之美,情感真实,意象灵动,是一篇有温度、有想象力的练笔。
杨可涵当“意外”来敲门
阳光懒洋洋地透过窗栏,斜铺在课桌上。语文课正安静流淌,一声“把书收下去,这节课考试!”却像一颗石子,骤然打破了这片宁静。
刹那间,教室仿佛炸开了锅。同学们的神情一下子绷紧了——有人瞪圆了眼,像撞见了什么骇人的东西;有人脸颊涨得通红,手指不自觉地绞着衣角,头也埋得低低的。刚刚还在小声交谈的同桌,此刻也安静下来。空气里只剩下“扑通、扑通”的心跳声,像有鼓在胸腔里敲。
试卷一发下来,大家都埋首疾书。笔尖与纸张摩擦出细密的“沙沙”声,宛如秋蚕食叶。有人额上沁出细密的汗珠,紧锁眉头,目光像被题目钉住一般,嘴里还念念有词;也有人边写边悄悄抬眼,偷瞄邻座的卷子,仿佛想从别人的神情里捕捉一丝线索。
这场不期而至的测验,就像一场没有预告的雷雨,让我们措手不及。但也正是在这样的慌乱中,我们触摸到了学习的重量,照见了自己知识中的缺口——或许,每一次意外的“遇见”,都是一次清醒的成长。
【自我评价】
优秀。选材真实,描写细腻生动,通过语言、动作与心理刻画,将考试紧张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结尾感悟自然,从“意外”中提炼成长主题,思想有深度,语言流畅有情味。
张霈溪:语文测试中的小插曲
晨读课的铃声刚响,郑老师就捧着一叠试卷快步走进教室。“这节课前四十分钟完成试卷第一面。”话音刚落,教室里便响起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
我低头疾书,不时瞥向腕表。当下课铃骤然响起,心头猛地一紧——还有好几道题空着。指尖发凉,我慌乱地在选项间徘徊,总觉得两个答案都对,却始终拿不定主意。交卷时,指尖不自觉蜷缩,捏皱了试卷边缘。
下午最后一节语文课,试卷发下来了。我急切地翻到第一面得分栏,那个鲜红的“15”像块巨石砸在心上。整整二十四分的基础题,我竟丢了近一半。更让我心惊的是,那些曾让我纠结的选项,果然全都选错了。
正当我怔怔地盯着分数出神时,老师的声音响起:“抓紧时间完成第二面。”同学们纷纷提笔,而我握着笔的手却在微微发抖。
放学时,我负责收试卷。整理间不经意瞥见邻座的卷子——二十三分。那个平日总在课上走神的同学,这次竟比我高出八分。手中的试卷突然变得沉甸甸的,压得我喘不过气。
值日生挥舞着扫把,扬起细小的尘埃。我在弥漫的尘雾中暗下决心:今晚,一定要把那些疏漏的知识点,一个一个找回来。
【自我评价】一类下。围绕考试展开叙述,心理描写细腻真实。若能对“决心转变”部分展开具体描写,增加细节支撑,文章层次会更分明,结尾也会更有力量。
向依姗·转角遇见你
我背着书包走下斜坡,镜片里映着街道流转的灯火。人群如潮,我却一眼认出树底下那个熟悉的身影——是妈妈,而她身旁站着一位微微佝偻的阿姨。
我小跑过去,才发现那是从前的邻居王阿姨。她比记忆里憔悴太多,脸色苍白,嘴唇泛乌,原本浓密的头发变得稀疏,整个人像被什么压弯了脊梁,仿佛一下子老了十几岁。妈妈低声说,她家前段日子经历了变故。我怔怔地望着她,想起她曾经是多么讲究的人,衣着干净,步履从容,如今却被生活磨去了所有棱角。
我轻轻唤了一声:“阿姨好。”她转过头,眼睛亮了一下,伸手摸摸我的头,笑着说:“你现在学得真不错!这次月考成绩挺好的,要继续加油啊……你姐现在反倒不肯好好学……”她口中的“姐姐”,是她的小女儿,也是我童年最亲密的玩伴。那些年,我几乎长在她家,一起写作业、一起疯玩到深夜。王阿姨总会笑眯眯地对我妈说:“让俩孩子一起睡吧,明早还要一起上学呢!”
小时候我挑食,每次去她家,她都会翻箱倒柜找出各种零食,哄我多吃一点。吃饭时,她总指着她女儿说:“你看你姐,吃得多香!你也再吃一点,要长得高高的……”那些温暖的话语,至今还响在耳边。
王阿姨还有事,匆匆道别走了。我和妈妈坐进车里,我忍不住问:“你们刚才聊了什么?”妈妈说:“就聊聊你和她女儿的学习,还有家常。”我没再说话,望向窗外流动的夜色,心里泛起一阵酸涩——她不是亲人,却曾像对待亲生女儿一样疼爱我。
“妈,我们以后常去看看王阿姨吧?”
“好,带上些吃的和牛奶,她早上赶着上班,可以垫垫肚子……”
车缓缓启动,我默默祈愿,愿时光能再温柔一点,愿下一次的遇见,她不再那么疲惫。
自我评价】一类下。选材真实,情感细腻,人物形象鲜明。结构上可以加强段落间的过渡,让回忆与现实衔接更自然。细节描写生动,结尾富有温情,继续加油!
晴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