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俗话说:“种什么因,结什么果。”我非常赞同,因为小时候所得到的印象,哪怕极其微小,小到几乎觉察不到,都有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任何一个问题孩子,都能从他的成长历程中找到问题的因;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也可以从他的成长历程中找出优秀的因。这两天接触到一个孩子,他告诉我因为一件小事,他感觉到家长对他不在乎,他就开始放纵自己,不学习、打架、抽烟、喝酒……其实在同他交谈的过程中,我发现他是一个聪明而又懂事的孩子。但他妈妈却完全用厌恶和不耐烦的语气和他交流,我不知道,如果一直是这个样子,将来会是什么结果。
现在父母的教育容易走两个极端:一是溺爱娇惯。许多家长对孩子是百依百顺,比如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不管那种食品对身体是否有害;喜欢玩什么就玩什么,比如游戏、手机不管他对眼睛、身体的伤害。如果不能满足就哭闹,而父母则马上投降。殊不知,这种溺爱不仅会毁坏了孩子的身体健康。更是在孩子的天性中植入了一种恶习。
我们在各种年龄阶段有各种不同的欲望,这不是我们的错处,我们的错处是不能使我们的欲望接受理智的规范和约束。这中间的区别不在于有没有欲望,而在于有没有约束欲望的能力与不为欲望所惑的动力。
作为家长,在孩子没有能力自我约束的时候,我们放纵了孩子欲望,让他们本应形成这种能力和功夫的年龄阶段,放纵了自己的欲望。一旦长大成人,到了自己能够运用理智的时候,他们也是很少去服从自己的理智,因为他的这种能力根本就没有培养出来,或者说他放松自己已成为了一种天性。
另一种就是暴力解决。其实他是最不适用的一种方法,因为他有两种弊端。
我们人类的本性有种倾向。就是贪图肌体与现实的快乐,极力避免痛苦。孩子会为了避免暴力而规避自己的行为,但他只是惧怕更大的痛苦,而不是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事儿,应该改正。身边经常看到打骂、喝斥孩子的父母气急败坏,而孩子是一脸恐惧与懵懂,根本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何来改正错误。他不再去做这件事,只是规避更大的痛苦,而不是知道错了而停止。第二就是这种暴力,会使孩子对本来应该去做的事儿产生厌恶的情绪。作为一个成人,我们可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你会心甘情愿地做让你感到痛苦的事吗?有人胁迫的时候他会服从,或会佯装服从。没人胁迫,没人看见,又知道不会受到惩罚的时候,他便会放任他本来的倾向,甚至来势更凶,所以暴力、呵斥更应该谨慎地避免。
一些有思想的人开始寻找新的教育途径。于是诞生了一些家规、班规之类的规则与奖惩制度。家规我不知道,而班规很少有能执行长时间的,因为一些奖惩慢慢的会在孩子身上失去效应。事情本身不外是目的,奖惩反而成了目标。规则也常常令人忘掉,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育好的。因为他们对于那些规则和教训常常不明白它们的意义,总是可以随时学到了就随时忘记。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事情都需要他们独自面对。就给他们良好的原则与牢固的习惯,才是最好的,最可靠的,所以也是最应该注重的。因为一切规则,无论怎么反复叮咛,除非实行成了习惯,否则全是不中用的。
习惯是什么?就是你所做某件事情,简直是一件与呼吸空气一样自然的事,用不着思考也用不着回想。
那习惯应该如何养成呢?觉得孩子有什么必须做的事。那你就要应该利用一切机会,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机会,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他们在孩子身上固定起来,这就可以养成一种习惯。但需要提醒的是让孩子练习某种习惯,要和颜悦色的劝导、提醒,还要耐心地去指导,不可疾言厉色去责备他们。因为孩子很多的错误都是无意识的,作为孩子,他们的是非观念还不太清楚,他们的很多错误都是在无意识间犯的错误,所以我经常给孩子们说的一句话就是,作为孩子,你们有权利犯错误,但是作为孩子,你们更有权利、有义务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错误。还有就是同时培养的习惯不可太多,否则花样太多,反而一种习惯也养不成。要等某一件事情经过经常的练习,变得容易、自然,他们做来不必再假借回忆之后,才可以再去培养另外一种习惯。这样一个一个习惯培养下来,孩子自然就优秀了起来。
同样,你不想他培养的那种坏习惯,你也不能用呵斥和暴力去解决,而可以耐心地引导或者冷处理。比如孩子为了某一句话或事情而哭闹,如果引导不管用就可以冷处理,不理会他的哭闹,虽然以暴制暴可以制止,但治住的只是表象,而不是内心。时间一长,孩子看他的法宝——哭闹不再有效,他就不会再用这个武器了,这个坏习惯也就随之消失了。而且,对孩子的坏习惯绝不能妥协,慢慢的,坏习惯就会越来越少。
教育无小事,处处细留心。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网络上,有一篇文章,说一位妈妈忍受不了儿子每月都会带着孩子回家,教唆孩子给自己要红包。下面的很多评论都是说这位母亲是“自作自受”,自己当初教育的结果,现在自己就应该承受恶果。话虽然不好听,但还是很有道理的。
今天的因,就是明天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