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吉星使用初期,与科组老师们交流经验的时候,大家曾提出过一些功能使用上的问题,恰好前一段时间,在与外校一位刚刚开始使用麻吉星上课的数学老师交流的时候,她也问了我相同问题:“上课的时候,除了选择题可以投票以外,其他的问题要如何接收学生的反馈呢?主观题运用抢权,学生不是很积极,如果随机挑人,问题难度比较大的时候,挑到的同学总是会答不出来,需要继续挑人,反而浪费了时间。。。。”这些问题是老师们最初尝试使用技术去赋能课堂时经常会感到困扰的地方,但实际上,信息化融入教学正是实现“减负提质”的有效路径,熟练的应用技术一定能收获更高效的课堂。在这里,我也分享一些我课上非常喜欢的投票反馈功能的使用小技巧。
老师们可以想一下,在课堂上,无论投票、随机挑人还是抢权,这些教学环节的目的是什么?以我自己为例,在我的课堂上,我想要尽可能的了解每一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对问题的思考经历了怎样一个思维过程。所以,我希望能通过一个最直白并且节省时间的方式接收每一个学生的反馈,也就是观察数据。下图是课堂上引导同学讨论问题的时候,我常采用的流程:
数学问题里,主观题要怎么进行投票呢?其实只需要我们的一点点改变,针对问题的难易程度,我们可以进行不同的投票活动:
1.利用随机挑人作答的方式生成选项。
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和思维的开放程度可以做不同的决策:
当问题比较有代表性,学生在作答时经常会出现共性错误答案,我会选择随机选几位同学来回答他们结论,生成A、B、C选项进行投票,根据反馈情况在决定是开展讨论还是由学生讲解思路。
当问题比较简单时,可以随机挑选一人给出答案 ,如果答案正确,可设置A相同,B不同,E不会,三个选项进行投票,调查学生整体的完成情况。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习题课,题目较多的情况下,这样逐题进行也会比较浪费时间,学生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所以我会选择学生做题结束后(倒计时结束)随机挑选一人,报出几个题目的答案(通常是4~5个),设置A.相同;B.不同;E.个别问题不会;F.没做完,这四个选项来调查学生的作答情况。
这样处理对初三课堂教学,非常的高效。可以快速了解学生答题情况,例如在上图,我可以查看B和E组的同学,快速针对性解决问题,这就避免了单独对百分百正确的简单问题投票浪费时间的问题。同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指定题目,E和F的设置都是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可以了解哪些学生目前能力尚且不足,跟不上学习进度,也可以根据F选项的人数,了解自己对学生水平的预估是否准确,给学生自己做题的时长是否合理等。这里要注意的是,一次回答的题目数量不要过多,难度跨度不要过大。因为题目越多、难度越大,学生之间的差异体现的越明显,此时选B和E,F的人会增多,而B里不同的选项题目会各不相同,数据的参考性会降低,教师依然需要逐个询问去了解不同学生的错误题目和原因,此时无论是教师讲解还是挑选学生分享,都会浪费时间,失去了投票的反馈的意义。所以在布置课堂任务的时候,教师对题目的选取,难度层次都要很好的把握。
2.设置开放的选项回答主观题
如果我们想通过小组交流来解决一些比较综合、有思维深度的问题,这之前一定要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同时,小组交流一定要在学生对问题有了基本了解和思路,达到一定水平后再开始。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在这之前了解学生的情况。一般情况,我会给主观题设置三个选项,A.有思路,有完整答案;B.有思路,无完整答案;C.尚无思路。投票结束后,我会根据数据情况,选择B或A的同学来进行分享,再结合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需要讨论并进行二次投票。
数学的几何证明题和实际应用问题中,我们不仅希望学生能得到正确答案,同样更希望能清楚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除了关注结果正确与否,那些虽没得到结论,但有主动积极进行思考的同学们同样需要我们的肯定。在以往课堂,面对复杂的、比较具有挑战性的题目时,老师往往会挑选已经有正确结论的同学回答问题,并给予高度的认可。这就造成了能力强的同学越发的积极努力,能力弱的同学越来越没有回答问题的勇气。试想一下,一个学习基础较差同时可能还很内向的学生,可能得不到老师和同学们太多关注,会逐渐边缘化。但如果他在课堂上对一个复杂问题回答了自己的思路并得到老师高度的认可时,他是不是可以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哪怕没有得到最终的正确答案,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也一定会激发他的内驱力,获得更多的自我效能感,让他更加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变得更加积极乐观自信,这份自信乐观是不是也可能会影响他的其他方面呢?
作为教师,给予学生平等的机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成长,是一件多么幸福快乐的事啊!
改变可能就从一次课堂问题的回答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