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什么日子
起床:06:35
就寝:23:40
天气:多云9°
心情:一般
纪念日:周六
任务清单(本周每日,昨日完成情况完成打√)
1.阅读/听书(樊登):1小时/日✘(未完成,外出就餐)
2..晨间日记日更(时间:07:40—08:15)
3.每日听书:认知方法论✔
除上任务其他最重要的事:()
1.好朋友聚餐,完成本月2次聚餐任务
2.3.无
改进:无。
习惯养成:晨练,日更,时间记录
3月目标
1.整月日更■■■■
2.2本书+书评■■■■(《朝圣》和《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3.体重减2斤————
4.电影2次(外出1次),聚餐2—3次(2次)(完成电影1次,聚餐2次)
周目标·(3月第四周).完成进度
①一本新书《自下而上》(周末补进度)
②周末外出电影一次,聚餐一次✔
③后弯瑜伽练习,后弯动作提升。(——)
胳膊活动度低,后弯吃力
学习·信息·阅读
1.mint
2.认知方法论
①播放状态的特点Ⅰ. 只有存量,没有增量;Ⅱ. 是屏蔽对话、互动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屏蔽VUCA——思维和表达的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
②“让我们自己听见我们自己说什么”是要让我们已有的相对模糊、混沌状态的思维,用客观化手段,实现跟自己的对话,并且在这种对话当中,实现认知增量。
③辩证法:辩证法的本意是:通过对话和辩论来证明某个结论。这里的“证明”和几何学的“证明”不一样:几何学的“证明”是先有结论,再接下来去证明这个东西;辩证法是开始是一个对话,最终得出对话者双方都没有意识到的一个结论。
④把作为语言的语言带向语言。
不论你是在跟别人对话,还是演讲,当你一旦使用了客观化手段把它说出来,我们的自我就分成了两个自我:自我一和自我二:
Ⅰ.自我一是“言者”,自我二是“听者”;
Ⅱ.自我一“言者”说出来,自我二“听者”听到以后,会进行思考,悄悄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面对“听者”提出的观点,“言者”也会作出适当的反应;
Ⅲ.这个过程就像下棋:在棋盘上开始下棋,过程就展开了,最后达到一个出乎意料又在意中的结果;
Ⅳ无论是“自我表达”还是“对话”,都是一个让“言者”变成“听者”,又让“听者”变成“言者”的过程;
Ⅴ说话的人听到一段话以后,进行了一个对弈,最后得出一个新鲜的、高于认知存量的结论。
⑤辩证法:知识存量→知识增量:它通过辩论来证明一个未知的,但又不是凭空出现的结论和认知,是两个人或者一个人的两个自我之间的一场有品质的对话产生的认知结果。
无论演讲还是写作,都是一个辩证法的过程:通过两个自我的辩论,把认知存量转换为认知增量。
⑥辩证法:有一个对话,有认知的增量;这个对话不能是自说自话,要有规则和逻辑。
健康·饮食·锻炼(完成打√)
1.瑜伽✔(后弯吃力,手臂和肩膀灵活度差,核心不稳定)
2.早餐:法棒100g +水煮蛋1个+枇杷3个+坚果脆1片+普洱茶✔
3.昨日晚餐:外食(多肉食)
人际·家人·朋友
好友3月聚:谈谈工作烦恼和家常理短,很开心。
工作·思考
无昨日最美好的三件事+今日关注一件事
1.和朋友聚餐,沟通
2.意识到抱怨情绪,克制
3.对自己保持觉醒
今日专注:调理(饮食和心情)
情绪感受(前一日):抱怨
身体感受(前一日):精力旺盛
思考·创意·未来
昨日感觉出现了一个矛盾:有些事自己觉得不得不做,但是做了又抱怨,觉得不是自己分内的事情;但是不做又觉得过意不去,又怕别人说。这个矛盾的心理导致最后结果是:心里不爽。抱怨。
但是还是克制了一下情绪,没有过于表露。不过在朋友面前还是说出来了,压抑也算是释放了一下。不过这个问题究竟如何解决呢。思考如下:
目的:消除抱怨和不良情绪;
问题:不是自己分内的事情,自己有时不得不做,不做会过意不去,做了会抱怨。
原因分析:主要认为不是自己的事情,出于帮忙,做了,但是他人却会认为你就应该做。所以不是对做事抱怨,而是对做了还被认为理所当然抱怨。故而两种解决:①不做,②做,但要其知道是帮忙。可是这样计较又觉得没必要,那么既然觉得没必要计较,那就做了也别抱怨。
最终:
1.摆正心态,做是主动选择的事情,自己主动选择,自己决定的就不要抱怨;
2.学会适时说不,当看到其可以自己做的时候,主动交给其做;
3.保证自己分内工作完成,有余力再帮其他人做,这是基本原则。
4.有时自己想的过多,过于计较也不好,但是分人,分情况。